總而言之,劉璋得靜默一段時間,用于尋覓戰機,待到戰機出現,把握住機會一擊必殺。
這是個考驗耐心和眼光的活,但劉璋有的是耐心,而他的眼光,有著一眾謀士的參贊,想來他不會錯過什么良機,就算錯過了,如今天下紛爭,四海不定,良機總還是會再度出現的。
這段時間,就先將目光放到內部的治政,劉璋下了決定。
建安七年,在這個劉璋穿越漢末的第九個年頭,他通過一步一步的往上攀爬,成功的登上了宇內第一諸侯的寶座,實力之強,勢力之大,無有諸侯能夠匹及。
向西,西域諸國莫不賓服,絲綢之路再度打通,絲綢西去,金銀東來,而獲取到的大量金銀,加上南中開發出來的金銀銅鐵礦,給到了劉璋大規模鑄造錢幣的底氣。
說來自從董卓鑄造小五銖錢,用于收攬民間之利,于是錢法大壞,五銖不通,百姓們放棄了使用錢幣,退步到以物易物的莽荒時代,而其中,布帛和糧食是主要的易物手段。
可是市場范圍下,沒有一個監管者,往往是劣幣驅逐良幣,越是良心壞的,越是能夠在市場橫行,于是乎,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薄的布帛,以及陳年老米和為雨水浸濕不能食用的米麥。
錢幣廢了,以物易物這條路也近乎走不通了,市場交易近乎停滯,然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無農不穩,沒有了一個靠譜的市場,商人絕跡,對于國家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自從入主關中后,劉璋很是重視鑄幣一事,通過手頭上大量的重金屬,他鑄造了‘建安通寶’,大批量投放到市場,且宣明建安通寶可用于繳納賦稅,是為官府認可的貨幣。
在官府的主導下,加上建安通寶有著足夠的分量,精良的制作,于是乎,建安通寶逐步替代了布帛糧食的貨幣屬性,市場上,商人執錢幣交易,不再依賴以物易物的落后手段,市場越發活躍了起來。
而越發活躍的市場,頻繁的交易,對于抽取商稅的幕府來說,便是一件極好的事情,幕府可以從市場中征繳到不菲的賦稅,用于幕府的日常運行消費當中,府庫賴之充實也。
這里劉璋還從出使許都的使者口中聽聞到,許下的市人多有執建安通寶交易的情況出現,分量足夠、制作精良的建安通寶很是受關東市人的喜愛和擁簇,雖是許都的丞相府屢屢禁止,可私底下市人們還是用著關中出產的建安通寶。
‘鑄幣權。’劉璋有一種掌控諸侯貨幣的感覺,他可以通過建安通寶去盤剝關東的諸侯,利用鑄幣消耗和貨幣本身價值間的差值,大大的撈上一把。
還得大力開發南中,劉璋暗下決心。
現如今,關中和蜀地的地下表層銅礦,能挖掘基本上兩漢四百年都挖掘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還在出產的量也不多,而南中,即后世的云貴之地,卻是有著大量的銅礦。
其中云南礦產尤為豐富,以銅﹑錫著名,清代的時候,滇銅年產一千余萬斤,產量占到了全國銅產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可謂是一枝獨秀,他處莫及。
劉璋前面討定南中后,考慮到南中偏遠,鞭長莫及,又本地民戶,漢夷相雜,所以制定了南人守南中的政策,同時大手筆放權,招誘蜀地豪強開發南中。
即是直接給予有雄心,也有能力開發南中的蜀地豪強,以空印縣令文書與之,只要豪強能攻下某一處蠻夷占據的土地,建立塢堡,開墾良田,就可在空印縣令文書上補全自己的姓名出身,且可傳承數代。
在劉璋的鼓動下,不少豪強,抑或是豪杰之士,拿著空印文書竄入南中,奪取蠻夷部落占據的交通要點、礦產寶地,如今漢人在南中的勢力漸漸從點連成線,將蠻夷分割在一塊塊綠色的山林中。
漢家勢力在南中大力發展,也就給了劉璋獲取南中礦產的能力,以前南中蠻夷多,漢人少,出產的重金屬運輸不出來,容易為蠻夷所掠奪,可現在,金銀銅鐵等重金屬,每日自耗牛道北上蜀地,外有其他南中的特產北運。
現如今的劉璋,可謂是富得流油,他不免有些感慨,是誰說漢人只會種田,沒有武德和開拓精神?這么大的疆土,這么好的土地,難道是蠻夷自愿奉上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