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陽,作為東漢的京畿,地處天下之中,與四方州郡道路相通。
雖是雒陽不比長安,居于關中盆地,為四塞之地,獨以一面當天下,然雒陽也是身在一處盆地中,外圍有關隘重重,四面八方皆有要塞可以用來守御。
如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漢靈帝以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和五校尉營屯都亭,用來鎮御京師,又于京都洛陽周圍設置函谷、伊闕、廣成、大谷、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關,每一關各置一都尉,以統營八關軍政事務,來保衛京師的安全。
依仗雒陽八關,外加黃巾起義不成氣候,雖是黃巾于地方上沸反盈天,但京畿雒陽,卻是始終處于一片祥寧之氣中,而中樞的穩定,使得漢帝國可以從容應付地方的亂局。
最終,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被扼殺在了襁褓之中,即沒有做到傾覆漢家社稷,也沒有做到割據一方,未能使得局面脫離漢庭的掌控,到頭來黃天當立的雄心壯志早早敗亡。
有著過去黃巾起義,朝廷守御八關的記憶,曾經是討伐黃巾亂賊一份子的曹操,自是對于雒陽八關頗為熟悉,尤其是他過去在洛陽任過職,擔任過洛陽北部尉的情況下。
雒陽南面有三關,自西向東,分別是伊闕、大谷、轘轅。
伊闕關,位于龍門山和香山的闕口,為兩山相夾,伊河于其間穿流,其地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畢竟左右皆是山巒,惟有中間可以通行,關口即狹,實難以攻取。
大谷關,處洛城南五十里,舊名‘通谷’,是位于嵩山與龍門山間的峪谷,和伊闕關一樣,大谷關也是一道狹隘的通道,不利于攻擊的一方施展。
轘轅關,地處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間,為雒陽南面三關最靠近東方的關隘,此關較之伊闕和大谷,更為險要,其道路險隘,有彎道十二,回環盤旋,將去復還,是故得‘轘轅’之名。
于曹操心中,對伊闕、大谷、轘轅三關的攻取難易進行排名,以轘轅最難攻取,伊闕和大谷則是不相上下。
“妙才,你且統帥本部兵馬,都統樂進、李典前去攻打大谷。”
行軍路上,曹操做出了分兵的措施,他現在手上有銳卒三萬,若是只向一處關隘前去,實在是太過浪費了,且只專攻一處關隘,倘若有失,就白費了郭嘉獻上的虛實之策。
于是乎,曹操有意著夏侯淵,都督樂進和李典前去攻打大谷,至于最西面的伊闕,路程上難以趕赴,一時半會顧不上,索性他就放過伊闕,只針對大谷和轘轅。
“諾。”夏侯淵朗聲應了一句,這道聲音洪亮且奮然,可見夏侯淵的戰心早已沸騰,尤其是得到獨立領兵,攻打關隘的重任時。
很快,一行人馬自曹操所在的主干伸出一條枝干,向著西面而去。
望著夏侯淵離去的背影,曹操神情間若有所思。
伊闕、大谷、轘轅三關之中,以轘轅最為難以攻取,不過,正是因為轘轅關道路最狹,險隘重重,所以曹操打算自行攻取,親自統兵征伐,也唯有他這位主帥在,部曲的士氣才會被激發到最高。
也是轘轅關最為險要,所以曹操猜測,秦軍多半會過于寬心,對轘轅關的守御不怎么放在心上,而兩軍交戰,驕兵必敗,秦軍的驕心,就是他曹孟德的機會。
‘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曹操舉目遠眺,似是越過群山,望見了守備松懈的轘轅關,同時他的心中默聲念起了孫子兵法第六章虛實篇的綱領。
秦軍在河南尹的兵力,曹操已經暗中派遣斥候打聽清楚了,凡有一萬五千余駐軍,這里非是秦軍不看重河南尹,所以安置這么少的兵力駐守河南尹。
而是河南尹身處天下之中,屢遭兵災,民戶損耗,十不存一,所故盡管黃權大力招攬流民進行屯墾,可一時之間,河南尹的戶口還是稀薄,未能復舊日帝都之盛景。
民戶即少,河南尹的錢糧賦稅就少了,如果在河南尹屯駐大軍,就需要從關中運輸糧草,而遠道運輸糧草輜重,是一件損耗非常大的事情,故而在沒有戰爭的時候,河南尹只屯有萬五千余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