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想去阿嬤還是不對自己不擅長的地方出手,就開始教孩子中醫,比如說診脈什么。為什么這么做她覺得自己最擅長的是中醫這一行,就算是將來外孫女沒有成為科學家,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好好活著,能夠治病救人也不錯。
外孫女早早接觸中醫這一行是家傳的習慣,想當年的周家人都是小小年紀就開始學習,只不過后來發生了變故,導致這個傳統被打破,如今正好恢復。
說起來學中醫是長期學習的過程,真的很熬資歷,書本上的知識和現實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要能活學活用,想要當一個好醫生就要多看病,需要醫生見多識廣,才能最快判斷出來病人到底得的是那一種病。
而中醫診脈同樣需要練習,很多輕微的區別光聽老師講,并沒有多少用處,更多需要練習練習再練習,才能分辨出來其他的不同之處。
即使病人們在同一時間段染上相同的病癥,開方子時也不能完全一樣,不同人有著不同的體質,會有不同的方子,也就是說千人千方。
因此從阿梨五歲開始正式跟著阿嬤學習家傳的醫術,首當其沖就是背書,還是大量背書,那些中醫醫學上的書籍都要背誦,方劑要背,還有相關的藥材功效,都是要做到了如指掌,這也導致阿梨所要背誦的東西太多了。
好在阿梨很喜歡阿嬤的工作,因此從來沒有感覺到背書不好,而是很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讓阿嬤和阿娘為她擔心,要知道她要是好好學習,長輩會給與一定的獎勵。
阿嬤說:要不是背不過的話,就不讓阿梨吃好吃的。是的!阿嬤和阿娘兩個人早就發現女兒是個小吃貨,對好吃的簡直就是情有獨鐘,為了能夠吃到好吃的,更加愿意聽話。
知道這個情況后阿嬤和女兒真的是笑得不行,要知道在阿嬤看來能吃是福,只是她決定要讓孫女吃的時候要注意些,不能過分吃,因為吃的多了有可能會生病。
阿嬤知道外孫女的喜好,就專門請了會做飯的劉嫂來給家人做飯,因為這些年來來找阿嬤看病的人增加了不少,所以她不可能親自做飯。
至于阿羅因此刺繡的原因,也不怎么會做飯,最起碼達不到小吃貨的要求,外面的飯店做的倒是好吃,但往往是多油多糖多鹽多佐料,吃多了也不好,因此就專門請了人負責做飯。
而小吃貨還會提一些意見,甚至還找到所謂的菜譜,指點劉嫂怎么做菜,導致劉嫂的手藝漸長,不知不覺中就要快趕上大廚的水準。
讓阿嬤有些哭笑不得,明明家里的人都不是饕餮之徒,怎么出來這么一個小吃貨不過正好用來威脅阿梨,省的她學著學著不愿意學習。
阿嬤仔仔細細教著外孫女,一時間引來不少人的羨慕,想不到阿嬤的外孫女這么聽話,但他們并不知道阿梨真的水平,阿嬤從來不在外人面前夸贊外孫女的聰明。
但她開始教阿梨背誦湯頭歌時,還是被外人發現了。讓那些想要拜阿嬤為師的人心里酸酸的,要知道如今縣城里最有名的中醫就是阿嬤,甚至有外地人慕名而來。自然會有人想要拜師學藝,要是能夠學好,就能夠吃這一碗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