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過一陣后,容錚邊走邊吃著野果子,拿著葉云給的野菜往山下走。根據原主的記憶,回到了家。
原主的家靠近山邊,離村子中心有點遠,周圍挺安靜。
他推開院門進去,打量這家屋子,是不大的磚瓦房,一共三間,一間正屋,一間灶房,最后一間用于存放雜物與養牲畜,不過牲畜都被原主吃光清空了,正屋有三個臥室。
他走進灶房洗了一把臉,對著缸里的清水,看看原主的長相。
咦,跟自己現代的長相有九分相似,更年輕一點,也是,才十九歲,現代的自己已經二十七歲。
這讓惆悵的他略感安慰,莫名其妙穿越了,但好歹換來了青春。
他收拾好心情,走進灶房,準備做些吃食,幸好,還有米,菜就沒了。
只好將葉云的野菜清洗干凈,做了個清炒野菜,吃飽了一頓。
吃完后,到屋里翻了下剩下的積蓄,還剩一兩幾百文錢(一兩=1千文錢),只能勉強維持十來天生活。
晚上,他坐在院子里,看著天上的明月,銀色的月光灑進院子,照落在他身上,讓他整個人都顯得更為寂寥。
他有些想父母,想弟弟了。
在現代,家大業大,在這里,一窮二白......
不行,我得振作起來,為接下來的生活做做規劃,所謂適者生存。容錚想著,立即振作起來,準備趕緊休息。
走進屬于原主的房間,房間擺設簡單,一張大床、一個衣柜、一個書案,桌上擺滿書籍,但都是手抄。
容錚翻了下桌子上的筆墨紙硯,發現原主字體倒是寫得不錯。
原主爹娘堅決要供兒子讀書,對原主是足夠愛了。普通的農戶一年也就掙二十多兩,還得減去一家大小的開銷,也就剩十兩不到。原主爹靠著打獵一年有三十兩左右。
但要供一個讀書人,那是相當貴的,包括學費呀,筆墨紙硯費呀,尤其是紙張,最貴,雜七雜八加起來一年花銷起碼十多二十兩。
先前眼看原主兩次童試沒考上,夫妻二人心里也焦急起來,實在是家境不允許,周圍村民也覺得繼續供容錚讀書意義不大,農家子哪有那么多錢花在讀書人身上,再者容錚總是沒過童試,據鎮子上的人說,那童試還是科舉入門試,于是大家都認為容錚就沒有讀書那天賦。
“老容呀,這樣供容錚小子讀書下去,你家越過越拮據。”
“對呀,讓容錚跟你學打獵手藝不更好?”
“那讀書的花銷就是無底洞,幾次都沒過,就沒那天分。”
......
總之,周圍人都不再看好容錚能考取功名,別說周圍人了,連原主自身都沮喪絕望,要不然也不會消沉多年。
讀書真的能讀窮全家,普通的農戶很難供得起,若是貧農甚至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供出一個讀書人。
要是聰明絕頂,一次性考過還好,若是資質愚鈍,考十多年、甚至幾十年,這讀書花銷能讓農戶傾家蕩產。
原主是脫產讀書的(就是指不干活掙錢,只專心讀書),家里少了一個勞動力不說,還多了巨額花銷,原主的爹娘確實壓力山大。
但如果不脫產讀書,想考上也著實天方夜譚,這朝代科舉考試難度極大,算得上萬里挑一,讀書人若將自己大部分時間束縛在溫飽問題上,就算再天才再努力,也難以追得上出身大戶的讀書人。
總而言之,家中想培養出讀書人,必須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
這也是原主絕望的深層原因:爹娘去世后家中再無經濟支柱,自己讀書又沒那資質,科舉徹底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