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樓一詞的來源最早可追溯到三國兩晉時期,所謂“南開朱門,北望青樓”,朱門的意思便是朱紅色的大門,青樓則是青色瓦片的樓房。
不管是朱門,還是青樓,在當時那都是王侯將相等貴族所居之所,即世家門閥之家。從青樓里走出來的女子都是天生貴胄,是正妻的首選。
到了唐朝中后期,世家門閥的影響力大大減小,這個時候從青樓里走出來的女子失去了耀眼的門閥貴族光環,進而從神壇上掉落下來。到五代十國,一些賣藝為生的女子所聚集的場所也開始被稱之為青樓。
這個時期的青樓女子以琴棋書畫為主,靠附庸風雅,博文人之樂為生。雖然其身份上的原因導致她們跌落神壇,但五代十國到北宋時期的青樓女子都是知書達理,個別女子甚至比一般的文人還要學識淵博。
青樓女子開始做“皮肉生意”是從南宋開始,“靖康之變”后許多貧苦女子投身青樓,并逐漸打破賣藝不賣身的行規,變成了娼人。這些女子與賣藝不賣身的清倌人和賣藝又賣身的紅倌人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在清倌人處尋歡作樂,聽一晚上的曲,喝一晚上的茶,錢財送出去不老少,最后還不能一親芳澤。而在紅倌人那里,雖然才藝差了點,但能得到切實的實惠,并且花費要比清倌人處少許多。至于娼人那里,花出去的錢最少,卻能隨心所欲,雖然沒什么才藝,但也不妨礙什么。
如此,作為劣幣的紅倌人和娼人開始驅逐作為良幣的清倌人。到了南宋末年,清倌人已經名存實亡。等到了明朝時期,清倌人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青樓開始成為紅倌人和娼人的舞臺。
在明朝,青樓有官營和私營之分。教坊司里充斥著犯罪官員的女眷,她們便是官營青樓,與之對應的便是民間的私營青樓。
在黃賭毒并不違法的明朝,青樓行業非常的發達,幾乎每一座城市都有青樓的存在,而且極為繁榮。
了解了這些后,劉學開始打起了青樓的主意。
“魏公公,滿北京城有多少青樓?每天里又有多少達官貴人去逛青樓?去青樓消費。如果咱們把安全套投入到青樓里,那些達官貴人們肯定會購買,誰不怕染上花柳啊,屆時公公敢想每天會產生多少利潤嗎?
小王給安全套的定價是一兩銀子一個,咱多了不說,就算一家青樓一天賣出去一百個,一個月就是三千個。一家是三千兩,十家就是三萬兩,一百家就是三十萬兩。
北京城有多少青樓?幾百家總是有的吧?咱往少了說有三百家,那就是九十萬兩。單單一個北京城就有九十萬兩,刨除掉一半的成本,剩下的四十五萬兩小王拿五成,皇兄拿兩成,魏公公你拿兩成,剩下的一成以公公的名義給公公的手下們分一分,不能讓大家白忙活不是?”
“公公的兩成算下來就是九萬兩,一個月九萬兩,一年就是一百零八萬兩。僅僅一個北京城一年就是一百零八萬兩銀子,可是公公你要知道,咱大明最富裕的不是北京城,青樓最多的也不是北京城。
南京、蘇州、杭州……”劉學一連說了好幾個南方的城市,“這些城市哪一個不比北京城繁華?如果把安全套普及到這些城市的青樓里,這一年下來又是多少銀子?”
劉學的話極具誘惑力,聽的魏忠賢太陽穴直突突,還是那句話:哪個太監不愛財呢?魏忠賢這個大太監當然也不例外。只聽劉學繼續說道:“魏公公,老魏,古人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啊!”
劉學的最后一句話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魏忠賢心動了。可心動歸心動,多年的斗爭經驗告訴他,不要輕易相信別人。“殿下為何會找上奴婢?這件事殿下完全可以自己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