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八,大行皇帝朱由校出殯的日子。由于朱由校的陵寢還在選址,所以朱由校還無法下葬。出完大殯以后,朱由校的梓宮又運回了北京城,放置在皇宮的殯宮里,等待皇陵建成后再下葬。
朱由校出完殯后,他的喪禮算是告一段落了,接下來只要守夠那二十七天的斬缞(cui)期便基本上沒什么大事了。
朱由校出殯后的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初九,劉學召開了他當上皇帝以后的第一次早朝。
明朝的朝會分為大朝和常朝,而常朝又分為朔望朝和日朝。大朝一般就是正旦、冬至和萬壽圣節時舉行,是禮節性的朝會。常朝中的朔望朝是在農歷的初一和十五舉行,也是禮節性的朝會;日朝則是皇帝真正處理政務的朝會。
把日朝再細分一下的話,又可以分為早朝和午朝(也有稱晚朝的)。大明剛建立的時候,朱元璋勤于政務,每日都會上朝。但到了明朝的中后期,隨著皇帝們的懶政,午朝先是被取消,接著早朝也開始受到各種限制,比如限制每天早朝所奏之事的數量,又比如隆慶時期,早朝改為每月的三、六、九日舉行。再到后面,嘉靖皇帝數十年不上朝,天啟皇帝寧愿做木工也不上朝等等。
要說明朝的皇帝誰最勤奮,那當然要數皇帝中的勞模崇禎皇帝朱由檢了。據史書記載,崇禎皇帝每日必上朝,而且晚上批閱奏章能批到凌晨一兩點鐘。就他這個勞動強度,難怪他三十多歲就滿頭白發了。
早朝說起來也是有著一個非常復雜繁瑣的過程的。據說大臣們午夜就要起床準備,準備好后,前往午門集合。大約三點左右,大臣們到達午門等候。午門上有樓,名曰“五鳳”,五鳳樓上設有朝鐘朝鼓,由鐘鼓司宦官掌管。午門左右兩掖有門,名曰左掖門、右掖門,百官便是通過這里進入皇宮。
當朝鼓響起,大臣們便要在午門外排好隊伍,到凌晨五點,朝鐘敲響,宮門打開,百官便開始按順序文官走左掖門,武將走右掖門入宮。
進入午門后,百官要在金水橋南重新按照品級排好隊。鳴鞭之后,大臣們依次過橋,到達皇極門丹墀,接著大臣們便按照文官在左,武將在右的規矩隔著御道相對而立,等待皇帝的到來。在此期間,以及在來皇極門的路上,會有負責糾察的御史在旁監督,凡有咳嗽、吐痰、擁擠或儀態不整的都會被記錄下來,聽候處理。
皇帝的座位設在皇極門廊內正中,稱之為金臺。臺階左右是鐘鼓司的樂隊,殿陛門楯間列“大漢將軍”,穿著全身鎧甲,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員身后則各有校尉握刀站立。與往日早朝不同,今天皇極門內的大漢將軍和校尉都換成了張文山手下的死士。
鐘鼓司奏樂,皇帝到達御門,錦衣衛力士撐五傘蓋、四團扇,從東西兩側登上丹墀,立于御座后左右。宦官兩人,一人執傘蓋,立于座上,另一人執武備,雜二扇,立于座后正中。皇帝坐上御座后,再次鳴鞭,鴻臚寺“唱”入班,左右文武兩班齊頭并進,步入御道,行一拜三叩之禮。
行禮完畢后,便是正式的奏事環節。奏事完畢,會再響一次鳴鞭,等到皇帝本人退出后,百官方可依次退出,各回各的衙門,至此,一次早朝才算結束。
早朝五點就開宮門,到文武百官步行到皇極門也不過五點剛過,劉學不可能讓大家都等他一個人,所以他也要在五點左右抵達皇極門。要想五點就趕到皇極門,他至少也要四點,或者四點多一點就要起床。然而,凌晨四五點鐘正是一個人睡的最香的時候,在睡覺睡的最香的時候起床去上班,那滋味還真不是一般的酸爽。
五點半,在八月份也不過剛剛出現魚肚白,天還是黑的,看著燈光下的文武百官,劉學起身說道:“在正式奏事之前,朕先宣布一件事情,就是以后的早朝定于每月的初五、十五和二十五這三天。如果有特殊事情需要臨時召開早朝,內閣首輔需提前一天知會朕和需要參加早朝的官員,不過臨時早朝一個月不可超過三次。
另外,以后的早朝時間也要更改一下,就以每年的春分和秋分為界。過了春分,早朝時間更改為辰時中(上午8點),過了秋分后,早朝時間更改為辰時末(上午9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