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劉學記得爺爺曾跟他說過,說他年輕的時候他們老劉家有一個祠堂,祠堂里有一份族譜。祠堂建于清末民初的時候,有三間正房和三間配房。后來由于年久失修,祠堂顯得極為的破敗。
到了文革時期,紅衛兵破四舊將祠堂給推倒了。祠堂推倒后,族譜便下落不明了。直到九十年代,族譜才再次出現在劉氏族人面前,原來是劉學本家一個爺爺將族譜給藏了起來。
雖然族譜再次現世,但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族譜缺失了一部分。經過整理,人們發現缺失的是最早的那兩百余年的族譜。
在華國北方一直流傳著一個關于山西大槐樹的說法,說的是明初移民的事情。
元末明初,中原大地戰亂頻仍,生靈涂炭,再加上疫病橫行等天災人禍,中原大地呈現出一副赤地千里,百里不聞雞鳴聲的悲慘現狀。等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幾經思考還是決定從人口稠密的山西洪洞縣一帶遷移百姓到中原荒無人煙的地方。
在官府的強制命令下,超過百萬的百姓開始背井離鄉,踏上了遷移的路,劉氏一族就是在那個時候從山西遷移到了如今的劉家村。據說當時一起落戶在劉家村的一共有五家人,這五家人原本就是一個村子的,而且還都姓劉,所以新的村子就取名為劉家村。
在村口依然有幾名老人在曬太陽,看到長長的車隊到來,幾名老人停下聊天,顫顫巍巍的起身看向從車隊上下來的人。
這次劉學沒有下車,而是吩咐王承恩去跟老人打聽一個叫劉恭瑜的人。劉恭瑜是劉學在族譜上看到的記錄最早的一個名字,生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只要找到這個人,就能找到遺失的族譜。
“四師兄,吩咐下去,今天就在這安營扎寨吧。”王承恩剛走,劉學又跟肖榮榮說道。
“是,陛下。”肖榮榮推門下車去傳達劉學的旨意。
肖榮榮傳達命令后不久,御林軍立刻行動了起來。一部分御林軍離開村口去遠處建立警戒點,另一部分御林軍則將車開到了不遠處的打谷場上。來到打谷場后,御林軍士兵立刻從車上卸載帳篷,開始搭建帳篷。
帳篷是給士兵們用的,劉學有一座自己的房子。當初他想建造一座由鋼鐵打造的城堡,一開始他買了不少的鋼材,后來在海參崴的時候,他又偷偷的從戰艦墳墓里偷了不少廢棄的戰艦,再后來他又開始收購鋼材,甚至是廢鐵,但是直到現在,那座城堡也沒能建成。
城堡沒有建成,但劉學又有在野外休息的需求,于是他在現代買了一棟別墅,然后將別墅收進了壺中界里,臨時過渡用。
很快,王承恩帶著一名看上去能有三十多歲的男子走了過來。在不遠處,還有兩個年齡稍大的男子被御林軍擋下了。透過車窗,劉學仔細的打量著這個男子。
長相一般,身高估計也到不了一米七,身材也并不魁梧,身上的衣服補丁摞著補丁,下擺甚至都已經磨的快要成現代的乞丐裝了。從該男子的臉色看,他應該是長期處于吃不飽的狀態,臉色顯得有些發黃,雙眼也沒有什么神采。總之就是一句話,這個男子和大明其他萬千百姓沒有什么區別。
這個人應該就是劉恭瑜吧,自己的那個記不得多少代的爺爺了。
“小人劉恭瑜,見過公子。”看著王承恩把劉恭瑜領到車邊后,劉學有些不知道該怎么面對對方了,于是他沒有下車,只是把車窗降下,露出了自己的一張側臉。
此刻,劉恭瑜的心跳非常的快,他特別的緊張。從劉學一行表現出來的樣子,劉恭瑜能猜到劉學一定是京師里某位達官貴人的公子哥,要不然不能有那么多穿著奇怪服裝的人為他服務。
“你叫劉恭瑜?”劉學問道。
“是,小人就是劉恭瑜。”劉恭瑜小心的回答道。他的腰彎著,不敢抬頭看劉學的臉。
“你家里幾口人?有幾畝地?”劉學繼續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