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的是高振東從來不放空炮,他既然這么說,那就必然有一定的把握。
高振東的想法,是用集成數字電路來搭cpu,雖然比不上全集成的cpu,但是在這個規模下是可用的。
而十二機部的高度,明顯是夠不著到制定戰略的層面,比如“以信息技術為科學發展戰略之一”,這種話輪不到十二機部來說,那是更高層面的事情。
沒記錯的話,按照國內半導體發展史,這個時候國內是在搞硅單晶的拉制的,應該是在60年中成功的。
比如,前面提取出來的線掃紅外熱像儀所用的碲汞鎘材料晶體。
其他人也點頭稱是,可他們沒想到的是,最大的問題不在價格上。
聽見這個數字,大家都有點沉默了,這個數量的晶體管,那價格想來也不得了。
“這樣可以大大簡化計算機的電路復雜程度,解決大量晶體管所帶來的問題。”
至于更長遠的,等到需要提出來的時候,高振東的影響力就應該足夠了,現在嘛,還差點兒。
高振東的導師曾經說過一個事情,有企業在2000年的時候就把神經網絡引入到水利水文預報計算中,經過大量的數據學習之后,也還能算得過得去,但是有個小問題:慢!
就類似74、54、cd4000這些數字邏輯電路芯片,雖然現在這些電路還剛起步,但是從時間上來說,還差不多夠。
高振東搖搖頭:“不是價格問題,而是可靠性問題。在這個規模下,數萬只,乃至十數萬只晶體管組成的機器,其可靠性、可用性、電磁兼容等性能會急劇下降,乃至不能用。”
會議室里,十二機部的領導、防工委的領導、運算所的厲所長池總工,還有幾位不認識的人,應該是半導體生產廠的。
在場的人,對集成電路有所耳聞,特別是技術人員更熟悉一些。
不過就算成功,要和這個比量產性能和晶體性能,那肯定是比不上的,手上這東西,整合了日后成熟的技術和理念,和現在一片原始的前輩們搞出來的肯定不是一回事兒。
國產第一片集成電路,原本是在1965年才制造出來的。
搞硅單晶的前輩們,對不住了,我等不及了。
高振東想著寫著,時間很快到了下午。
“首先,我是準備想用集成電路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集成電路是國外的一種新技術,現在開始逐漸走向實用了。它可以把很多個數字邏輯器件做到一個體積不大的元件里。”
看了看自己的抽獎累積次數,果然,到了六次。
對應的,在這個時候想要搞人工智能,無疑是有點想多了。
高振東前世的導師曾經參加過類似規劃的編制,用他導師的話來說,做規劃要保證前瞻性、先進性、全面性、完整性,但是很忌諱的一點是貪心,貪大求全,什么都想要,最終卻是分散了有限的資源,導致什么都沒做好。
“那你應該有解決方案?既然你都已經規劃好下一代計算機了,那么對于其中的問題,我相信你肯定有自己的考慮。”以高振東在工作上表現出來的態度,十二機部領導相信他肯定有所考慮,不會只提問題不提方案。
意識掃過存儲庫中的那一摞材料,當看到材料名字的時候,高振東好不容易才克制住了自己印刷轉手寫的沖動。
因而和十二機部的交流,更多是在戰術執行的層面,所以高振東就想集中在一些必須、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的技術節點或者技術方向上。
“而半導體制造技術,是信息技術的核心基礎技術之一,沒有它,就算我們設計了再好的東西,也無法生產,只能生生被別人卡住脖子。”
“從現在開始,等到我的設計完成,這中間還有一些時間,這段時間不論是等國外技術成熟,出現更多的更符合我要求的集成電路,還是國內自行發展,應該都能有一些成果,正好能跟得上。”
十二機部的領導示意高振東繼續說。
“如果只是說設計,我可以在一年到兩年內拿出下一代計算機的設計。可是要說制造,我想我們現在的能力造起來比較困難。”
敢說這個話,高振東是有把握的,尤其是在有了4換1的搜索功能之后。他收藏的資料里,是有不少經典cpu的p核設計的,經典cpu架構和設計的詳解的東西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