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算所那邊已經在加班生產了,應該很快。”
“可是電源問題不解決的話,還是避免不了新的損壞出現,計算機是寶貴的,可經不起我們這樣折騰啊。”
如果高振東聽見這話,估計會笑,很快就不那么寶貴了。
“可是電源的問題不好解決啊,能源本來就緊張,我們都已經想了辦法,用蓄電池來保證正常了,可是現在的問題是,根本沒有富余的電來喂飽這些蓄電池。”
“燃油緊張啊,這個沒辦法。”
“要是這毒辣的陽光能變成電就好了,被多曬幾天我也愿意啊。”
“太陽能電池?現在技術不是很成熟,效率很低啊。”
哪怕到了日后,太陽能電池效率最多也就不到30%,鈣鈦礦那種不能商用的實驗室理論技術除外。
而這個年月,由于技術和材料的原因,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更是低得令人發指,和日后那個占據全球大部分光伏產能,在國家產能動態對比圖上表演了一把“橫坐標壓縮技術”的國度不同,這個時候,我們的光伏不說是一無所有吧,至少也是一窮二白。
我們70年代初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設計壽命28天,大概是電用完了就掛的意思,究其原因,缺乏太陽能電池技術估計也是其中的一條。
這個時候,一位科學家笑道:“不見得,我看我們的技術有點曙光了啊。”
其他科學家都看向他,他指了指屏幕上剛收到的消息通報:“有人搞出了可量產高純單晶硅的單晶爐,我們是不是可以在這上面做點兒文章?”
托高振東加密算法的福,現在雖然遠在大漠,物資依然不便,但是消息的靈通程度,卻遠超過去。
這位科學家看到的,就是通過加密數據傳輸通道傳來的日常前沿科技發展情況通報。
他指著的地方,正是單晶爐,雖然國科院和十二機部的結果還沒全出來,但是十七機部已經把大概情況通報到了防工委,這個地方特殊嘛。
有搞相關研究的科學家聞言大喜:“純度多少?”
“5個9。”
“5個9?單晶硅?那太好了,有希望了啊,我們可以設計一款硅單晶太陽能電池,請他們給我們生產一下。”
單晶硅太陽能電池成本高,但是效率也相對多晶硅要高,雖然他們制造不出來,可是設計還是會的,尤其是國外低效太陽能電池的技術,并沒有封鎖得很厲害。
“嗯,這個辦法可以,既然我們有這個技術了,那就不妨用起來,大漠別的不多,就是陽光多,閑置土地多,正好解決了太陽能電池的兩大工作需求,能大大緩解我們的電力問題。”
大家討論之下,一致同意。
就這樣,高振東的單晶爐還沒完全結題呢,就已經被大佬們惦記上了。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