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帶了三百輕騎,確實沒有實力能阻止摸魚郎南下,但他可以調兵。
“哈哈!李兄,我說過我喜歡當將軍,不瞞你說,我現在有一千多人,沒五千人,不來一個果毅將軍,擋不住我!”
王吒豪情萬丈!
李巖竟有幾分相信,昨夜摸魚郎帶著七十人殺穿霸天虎叛軍,威風凜凜,確實很剽悍!
勸說無果,李巖下令傳信兵快馬通知劉芳亮在保定的守軍,以及山東的爭世王圍追堵截摸魚郎。
......
四月二十三日,當王吒率領眾好漢們急行軍奔向白洋淀之時,一片石的李自成敗了!
二十日,李自成兵臨山海關,遣使談判,吳三桂說你拷餉我吳家,搶我愛妾,談僵。
李自成再次派使臣前去,說別誤會,沒搶你愛妾,吳三桂猶豫。
二十一日,雙方由口角變為小規模試探進攻。
二十二日,小范圍戰斗變為軍團大戰,吳三桂勢弱,主力損失一半。
二十三日,清軍強勢介入,二打一,李自成慘敗,十萬大軍六成折損,只得撤退。
一片石究竟發生了什么?千古之謎!
三方人馬,清軍最強,李自成次之,吳三桂最弱。
那為毛最弱的兩方要率先pk?而且一點不演戲,你死我活地互掐!
從結果來看,兩個不成熟的政治家兩敗俱傷,另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坐收漁翁之利!爽翻了!
李自成喊冤,我確確實實是執行牛金星的計策,軍事威懾!逼吳三桂降!真沒想打。
吳三桂也喊冤,我們關寧軍不是衛所軍,我們是吃餉的募兵,在遼東遼西生存幾十年,我們特長是保住實力,有實力每年才好領餉!
有沒有養寇自重的意思,有!但后期也確實打不過清軍。
所以,吳三桂同樣不想拼命死掐。
為啥發展到這個地步?
首先,李自成失去了耐心,他沒見過一個小政治家勸降要勸五次以上,你要降你就趕快降,你不降,你就趕緊豎起大旗,替大明朝皇帝報仇。
李自成剛升級成為能爭霸天下的政治家,不夠成熟,高估自己的實力,低估清軍的戰力!
他錯誤認為自己是實力最強的一方!
其次,吳三桂的猶豫。
第一次勸降,大順軍同意給他封侯,他猶豫,不表態;
第二次勸降,大順軍同意給軍餉和糧草,但軍餉和糧草的數量成了雙方談判的焦點!也是談僵的焦點!
關寧軍在大明朝每年的軍餉、糧草、裝備核算下來,一年平均要三百萬兩銀子,巔峰時期一年五百萬兩!
大順軍只能每年給三十萬兩銀子和十萬石糧食,差距太大,談不攏;
第三次勸降,大順軍讓步很大,每年一百萬兩銀子和三十萬石糧食,但不是一次給,先給一部分,你得去打清軍,有戰績,我才全給。
很符合績效考核思想,這是李巖和宋獻策的計策,必須得有拿捏吳三桂的手段。
吳三桂動心,愿意帶人來帝都投降,同時盡量爭取第一次給多一些。
可剛動身,就聽到拷餉消息,聽到投降的朱純臣被狠狠宰了一刀!這對他觸動非常大,雖然自己家還沒被拷餉,但他明白軍隊的操性,放開后是好約束的么?
吳三桂本來就瞧不上草民出身的李自成,拷餉一起,更加覺得李自成瞎搞,很快會亂,自己投降的時機是不是合適?
他又一次猶豫!退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