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決策,無論是大到國家與軍事決策,還是小到一個社團或者商社的決策,分析的角度不同,決策自然不同。
只要是正常的決策建議者,自己努力分析與判斷,皆值得借鑒。
因為他們從自身的角度出發,認真提出自己的見解!
秦彪認為長途征戰,將士會有疲憊期,而且所獲巨豐,沒必要再打,勸阻統帥,很合理;
東方亮擔憂王吒被仇恨沖昏頭腦,陷入情緒化,不顧一切用兵,不夠理性,很合情!
但王吒的評估:值得打!
首先,倭寇主力至少已被干掉一半,倭軍威脅不大;
其次,鐵桿團傷亡不大,總共不到四千人,這還是包括了琉球軍,仍能繼續作戰;
最后,倭國有銀子,購買力極強,燧發槍兵的訓練,遠比冷兵器時代的弓箭手容易得多,倭國能很快武裝出一支火器軍隊。
同理,他們還能購買風帆戰艦,升級戰船。
必須要打掉倭國的戰爭潛力!
這就是王吒繼續對倭國用兵的戰略出發點!
十二月十二日,輪換的部隊,遇到風浪,未能如期抵達長崎,王吒只得延后。
針對將士遠征疲憊,同時也為鍛煉軍隊戰斗力,王吒此次征討倭國,早有規劃,即是在鐵桿團推行前線輪換制。
二營結束熊本之戰后,便經長崎回臺灣,然后由原留守苗栗與竹塹的五千人輪換,新的五千人依然是鐵桿團的殺手锏部隊;
新一連替換為三千新六連,這支在遼東組建的鐵血無畏戰隊終于登上對外征戰的舞臺;
新三連則由鐵桿團人緣最好的高級將領冷鋒親率五營三千工匠兵出征,同時原六百工兵也跟隨新三連回臺灣;
新七連步兵回臺灣,但騎兵沒法替換。三營的另外五千人駐扎在海南,同樣無法替換,他們將繼續征戰倭國;
新八連連長金燦去了趟貴州執行任務,回到臺灣后,帶著五百人北上參與打倭寇。
最讓王吒感到意外與欣喜的是琉球軍,他們傷亡超三成,但分到了近三十萬兩銀子的財貨,又再次派出一千五百名精壯,替換老兵。
病人膏肓的琉球中山王尚賢收到戰利品后,淚流滿面,琉球立國多年,第一次對外作戰,戰利品賺嗨了!啥也別說了,繼續跟著冠軍侯打天下!
十七日,鐵桿團遠征倭國京都將士全員到齊,且養精蓄銳,總計13000人,虎威震天,直撲大阪平原。
其中二營五千人,三營二千人,五營一千人,新六連三千人,新七連騎兵一千人,新八連和特戰隊各五百人。
三營三千人與五營兩千人留守長崎,由秦彪負責坐鎮指揮。
外圍兵團,琉球軍、爭世王、劉香、鐘斌激情迸發,兵力約九千多人,歡天喜地,跟著鐵桿團參與劫掠盛宴。
為什么打京都?而不是直接去打江戶?
王吒的戰略考量,是要打掉倭國的戰爭潛力區域,所以鐵桿團將會由西向東,依次攻打烘朽島(honshu,本州島)的三大平原。
即大阪平原、濃尾平原和關東平原。
三個平原,相對而言,是倭國三大人口密集,農業與手工業發達的區域。
提醒一點,江戶所在的關東平原,雖然平原面積最大,但德川幕府掌握倭國剛幾十年,其所把控的關東平原并不如現代發達。
當前倭國最發達的區域是大阪平原,這里有大阪、神戶、奈良、京都等倭國繁華城市。
還有一個關鍵的戰略意圖,王吒想攻下京都,抓住倭國國王,挾國王以令諸藩!
二十五日,聯合艦隊軍臨大阪灣南面數十里外的海域。
大阪灣是一個呈東北至西南向的橢圓形海灣,長軸60公里,短軸20公里。西經明石海峽通瀨戶內海,南經紀淡海峽與紀伊水道通太平洋。
“傳令,劉香部往東,在和歌山登陸;爭世王部往西,于板野郡上岸;鐘斌部去西北面,拿下淡路島。”
大阪灣地理位置奇特,如果船隊進入海灣,容易被倭國堵住南面和西北面的海灣口。
戰船他們打不過鐵桿團海軍,可在海灣內,利用夜間或者濃霧天氣,聚集數量龐大的小船圍攻,要么跳幫上船肉搏,要么火攻。
是一處打海上包圍伏擊的絕佳海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