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波斯愷加王朝第四代國王納賽爾丁途徑高加索,開始了他的第二次歐洲訪問。
此時,第10次俄土戰爭剛剛結束,攜戰勝之余威的沙俄軍隊,在客人面前舉辦了盛大閱兵,軍隊中的哥薩克部隊軍威雄壯,給波斯國王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位渴望振興國家的君主當即表示要“以俄為師”,希望把哥薩克引入波斯。沙俄方面也視其為加強對波斯影響的良機,順水推舟地遣人南下幫助建立部隊。
發源于中亞的愷加王朝,繼承了蒙古—突厥游牧民族的軍事傳統兵民一體的部落兵制度。
平時國王在中央僅保有一支數量不大的禁衛軍。戰時,國王會征調各地的部落和省督的兵力,而這些地方勢力又要臨時征兵。
這些臨時征集的士兵并無固定的訓練和編制,也無穩定的軍事供給和薪酬,士兵個人激勵很大程度依賴于戰爭中的劫掠,戰爭結束后他們又歸兵于民。更重要的是,士兵并不直接聽命于國王,而是效忠于各個地方酋長和烏理瑪。
王朝對定居的農民和城鎮人口的統治更為嚴密,他們貢獻了主要的稅收。而占人口2030的部落民則是帝國主要的兵源,部落享有高度自治權,擁有自己的土地、牧場、人口和軍隊。愷加王朝就是這樣一個松散的部落同盟。
1879年的冬春之際,波斯哥薩克的首任指揮官,卡津別克子爵帶著幾十人的哥薩克軍官團到達德黑蘭,國王納賽爾丁親自為其舉行盛大閱兵儀式。然而,波斯舊軍的腐敗弊端也在這位沙俄指揮官面前暴露無遺。卡津別克在日記里寫道:
當國王騎馬經過時,士兵都鞠躬致意。但國王騎出十步開外,士兵們就開始交頭接耳。有些士兵甚至下馬,從坐在地上的小商小販那里買賣東西、甚至抽起水煙。
最早的400名“波斯哥薩克”也正是由這些人組成,這些士兵多出身于軍事貴族世家,平日里素養尊處優,把新式軍人必須具備的吃苦耐勞的品質視為下等人的行為,認為貴族只需騎馬砍殺,且不屑于營中事務,內務要雇傭仆人打理。
在卡津別克堅持下,國王批準從平民之中招募哥薩克騎兵,這位教官還努力爭取軍費,以給予手下士兵豐厚報酬,吸引優秀兵源。
短短的兩年多時間,波斯哥薩克發生了質變,之后沙俄瓦解帝國建立,為了補強這支新軍,資金緊張的波斯甚至不惜以國家稅收厘金為抵押,從布列塔尼亞帝國銀行取得每年50萬金法郎貸款,并且遣人親赴潘德拉采購,按照帝國精銳軍隊的水平武裝波斯哥薩克。
卡津別克也為這支軍隊耗盡了心血,他甚至拒絕了帝國讓他干涉庫朗的建議,最終他因為疾病原因被調回歐系布列塔尼亞,而新調來的子爵,就是蕾拉的外祖父。
而卡津別克回到歐系布列塔尼亞后,加入頓河哥薩克,如今莫妮卡手下一支哥薩克就是他的人。
然而,素有“沙皇馬鞭”之稱的哥薩克,納賽爾丁終究是未能親自揮舞。1916年5月,納賽爾丁被暗殺,各地盜匪蜂起,而部落和地方勢力也不聽號令,蠢蠢欲動。
中央政府能夠依仗的,僅有人數不多的波斯哥薩克。這支軍隊出現在德黑蘭街頭后,直接炮轟街道上的示威群眾,首都騷亂立刻被平息。之后在庫魯杰夫斯基子爵的支持下,王儲穆扎法魯丁才得以順利即位。這支騎兵正式從幕后走到政治生活的前臺。
如今一百年過去,王權已經不在,但這支哥薩克依舊存在,且規模早已從最早的400人擴張到6000人,并裝備了現代機甲和火炮,成為了數一數二的庫朗精銳。
不過畢竟過去了百年,物是人非是必然的,這支軍隊主要官兵已經是傳統的波斯世兵部落(如尼扎爾人),他們可以接受哥薩克式外包裝,骨子里依然是波斯血脈。
事實上就連“外包裝”也從一開始就出了問題:哥薩克的標志是紅底白色十字、但波斯人以宗教理由堅決反對在哥薩克帽上用十字,不得不將十字換成新月,而新月薩克帽也就因此變成了庫朗土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