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個月,我們社區只有一位老人走失,已經找到了,沒有年輕人失蹤的記錄。不過隔壁‘和平社區’前兩天有居民來咨詢,說她兒子好幾天沒回家,我可以幫你們聯系一下和平社區的主任。”
半小時后,和平社區的主任帶著小周等人找到失蹤人員的母親劉梅。劉梅看到照片時,雙手忍不住發抖:“這衣服……這衣服好像是我兒子張殿權的!他就是穿這樣的黑色夾克,左手指關節有老繭,他是開挖掘機的,常年握操作桿,關節磨出繭子了!”
“您兒子多久沒回家了?他有沒有左腿跛的情況?”小周連忙追問,劉梅紅著眼眶:“從8月22號晚上出去后就沒回來,電話也打不通。他去年開挖掘機時左腿被砸到過,現在走路還有點跛,尤其是陰雨天,更明顯。”她拿出張殿權的生活照,照片里的年輕人穿著黑色夾克,笑容憨厚,與死者的外貌特征高度吻合。
為了進一步確認,小周帶著劉梅前往刑偵支隊,讓她辨認死者的隨身物品。當看到那枚銀色zippo打火機時,劉梅瞬間崩潰:“這是我去年給他買的生日禮物,他一直帶在身上,打火機底部還有我刻的‘權’字!”技術人員檢查打火機底部,果然發現一個細小的“權”字刻痕,與劉梅的描述完全一致。
小周趁熱打鐵,走訪了張殿權工作的挖掘機租賃公司。老板王強回憶:“張殿權8月22號下午還在工地上班,說晚上要去見個朋友,就提前走了,之后就聯系不上了。他性格挺好的,沒跟人結過仇,就是最近好像在幫一個朋友催債,有時候會跟我抱怨‘催債太難,對方老是拖著不還’。”
“您知道他幫誰催債嗎?對方是誰?”小周追問,王強搖頭:“他沒說具體名字,只說是以前的工友,好像姓劉,住在解放西路附近。”這個信息讓小周意識到,催債可能是張殿權遇害的動機。
隨后,小周又走訪了張殿權的鄰居和工友。鄰居張大媽提供了重要線索:“8月22號晚上7點多,我看到張殿權跟著一個穿黑色外套的男人走了,那男人看著挺兇的,手里拿著一個黑色袋子,兩人好像在爭吵,張殿權說‘你再不還錢,我就報警’,那男人說‘有話別在這里說,跟我來’,之后兩人就朝著解放西路的方向走了。”
工友小李則補充道:“張殿權之前跟我說過,他幫工友劉某催債,劉某欠了別人10萬塊,讓他幫忙要回來,答應給5000塊好處費。但劉某好像一直沒拿到錢,還跟張殿權鬧過矛盾,說‘要是要不回來錢,你也別想好過’。”
結合所有線索,小周整理出關鍵信息:死者確認為挖掘機師傅張殿權,8月22號晚因幫工友劉某催債,與一名穿黑色外套的男子(疑似債主或劉某同伙)前往解放西路,隨后遇害被拋尸下水道;張殿權的左腿舊傷、隨身打火機、衣物特征,均與現場勘查和證人證言完全吻合。
當天深夜,小周返回刑偵支隊,向李明匯報:“通過走訪居民和社區,已確認死者身份為張殿權,32歲,挖掘機師傅,遇害前因幫工友催債與他人發生沖突,目前鎖定可疑人員劉某及一名穿黑色外套的男子,建議立即對劉某展開調查,同時擴大對解放西路8月22號晚的監控排查,尋找與張殿權同行的男子蹤跡。”
李明聽完匯報,立刻部署后續工作:“小周,你帶隊負責抓捕劉某,核實其8月22號晚的行蹤;小王繼續追查黑色面包車,重點排查劉某是否有相關車輛或同伙;小楊、小孫對下水道周邊進行二次勘查,尋找與劉某或黑衣男子相關的痕跡。”
刑偵支隊的燈光在深夜里格外明亮,小周看著張殿權的照片,心里清楚,確認死者身份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做的,是找到殺害張殿權的兇手,為他和他的家人討回公道。他拿起對講機,對隊員說:“明天一早,我們去劉某的住處,一定要找到他!”
8月26日上午9點,刑偵支隊會議室的空調冷風均勻地掃過每一個角落,長條會議桌上攤滿了下水道男尸案的卷宗——從現場勘查照片到尸檢報告,再到人員走訪記錄,層層疊疊的紙張間,“張殿權被害案”幾個紅色大字格外醒目。李明坐在主位上,指尖輕輕敲擊著桌面,目光掃過在場的小楊、張林、小王、小周等人——經過兩天的調查,案件雖已確認死者身份,但關鍵嫌疑人仍未鎖定,這場案情分析會,正是要梳理所有線索,找到突破僵局的方向。
“人都到齊了,按照分工依次匯報。先從小楊開始,說說擴大現場勘查的新發現。”李明的聲音沉穩,打破了會議室的寂靜。
小楊立刻起身,將最新的現場勘查圖投到幕布上,畫面中用不同顏色的標記標注著新發現的痕跡:“在對解放西路下水道沿線500米范圍進行二次勘查時,我們重點排查了商鋪后巷、廢棄廠房和綠化帶,有三個補充發現。第一,在無名小巷的廢棄廠房墻角,提取到更多黑色滌綸纖維,與前期在檢查井里發現的纖維成分完全一致,且纖維上沾著少量機油殘留,經檢測與挖掘機常用的機油型號一致,推測是張殿權衣物上的纖維,被嫌疑人搬運時蹭到墻角留下的。”
他切換到下一張照片,畫面中是一枚藏在綠化帶泥土里的金屬鉚釘:“第二,在距離下水道井口30米的綠化帶深處,找到一枚黑色夾克上的金屬鉚釘,經比對與張殿權身上夾克的鉚釘型號、材質完全一致,鉚釘表面有明顯的拖拽劃痕,說明夾克曾被用力拉扯,可能是嫌疑人與張殿權搏斗時脫落的。”
“第三,在商鋪后巷的排水口處,發現半枚42碼男士運動鞋印,”小楊指著勘查圖上的標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