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
這部片子,顧銘前世是看過的。
是顧常衛前世的處女作。
曾經拿下了柏林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不管是不是處女作,即使是成名大導演,也算是不錯的成績了。
君不見陳凱哥在三大就兩個獎
除了一座金棕櫚,還在三大靠荊軻刺秦王拿過個戛納技術獎。
然后,沒了。
能拿這么個獎,只要投資不超過兩千萬,大賺一波是絕對沒問題的。
當然,誰知道此孔雀是不是彼孔雀啊
而且人家把劇本拿出來,你一眼不看,太不合適了。
顧銘就拿起來重新讀了一遍。
嗯,是前世的那部孔雀。
講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一個五口之家的故事。
年代正是顧常衛他們這一代導演最擅長的時間段,其實很簡單,那個時間段,正是他們二十歲到三十歲的黃金時期,年輕時候的記憶,總是寶貴的嘛。
不過主要描繪的還是三個孩子。
姐姐,哥哥和弟弟。
一個是夢想與激情,想要當女傘兵,結果所有努力化為煙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夢想遠去,與同為音樂愛好者的干爹想出又被認為是不正當關系,她再也沒有了夢想,過上了結婚工作的生活,最后離婚收場。
一個是善良,有輕微腦部疾病的哥哥在娶了個跛腳老婆后開了家小吃店,過上了和和美美的生活。
最后是一個是叛逆和頹廢的弟弟,哥哥送雨傘,被認為是流氓,他就嫌棄地用傘刺哥哥,還密謀毒死哥哥,最后離家出走,當再次出現時,他已失去了一根手指,還帶著一個女人和一個孩子。
把人的無奈,理想被現實嘲笑,人的本性表達的都不錯。
當然,除了這些。
只看劇本里的一些詞,顧銘也能想到顧常衛為什么要拍這樣一部片子了。
里面有太多可能是他這個年紀的人的回憶了。
蘿卜干,爆米花,水泥球臺,分糖。
“可以拍。”
“這個項目,我們啟明星投了”
“你都不問問投資預算要多少”顧常衛笑著調侃了一句。“可別說出來后,又不敢給投了。”
“要多少”
“一千五百萬。”
“沒問題,不過你這劇本,得改改”顧銘找了只筆寫寫畫畫了起來。
“我都能想到畫面,要把這么多故事都說清楚,按照劇本來拍的話,最起碼要四個小時的時長。”
這可不是胡說的。
前世的孔雀,初剪就有這么長,后來一看,得壓縮啊壓縮到三個小時。
經過審查之后,大剪刀咔嚓一下,那也還剩兩個小時二十分鐘。
還不知道沒用的廢鏡頭有多少呢。
錢就是這么被用掉的
看過原片,顧銘決定先幫其壓縮一下。
按照記憶里的畫面,用兩種顏色的筆將一些內容圈了出來。
“黑色的我覺得可以壓縮,紅色的,我覺得你拍出來也過不了審,最后還是得剪,當然,你也可以拍出來試試,我就是這么一建議。”
話已出口。
但想到此時的顧常衛已非前世的顧常衛,顧銘還是沒有把話說死。
戛納最佳導演,颶風營救2的導演,地位還是有的,這部孔雀又會是啟明星會主控,上面說不定就會高抬貴手一把,一些片段就不刪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