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祐走向書房內掛著的地圖,指向亳州,“小明王!”
郭天敘疑道:“韓林兒?那小娃娃有什么用。”
張天祐回道:“那小娃娃是沒什么用,但劉福通手下有數十萬大軍,隱隱以是天下義軍之首。”
“遠水也難解近渴,何況我們與亳州義軍素無往來,他們又怎會趟這趟渾水?”
“現在各路義軍雖各自為戰,但以小明王為做的義軍也不在少數。小明王稱帝已久,我們若也尊他為明王,只需求來一道圣旨,他孫德崖必退,而他朱重八怕也不敢得罪劉福通。”
郭天敘眉頭緊皺,“那我們豈不是也要依附于他?”
張天祐哈哈一笑,“當今亂世,天下未定之前,有什么依附不依附的。面子都是自己給的,只要實力夠強,都是自己說了算,要是實力不濟,遲早都是人家的。”
郭天敘沉吟了半晌,“事已至此,怕是只能這樣了。”
“少帥在滁陽穩住孫德崖幾日,我親自去趟亳州,在我回來之前,一定不要輕啟戰端。”張天祐再交待了兩句,便星夜兼程,往北直奔亳州而去。
和陽城內,朱元璋實時關注著滁陽城方面的消息,只等雙方開戰,便欲率軍直下滁陽,一石二鳥。
不想等了數日,孫郭雙方依舊按兵不動,正自焦急。
忽有探馬來報,孫德崖從滁陽撤軍了。
朱元璋甚是驚奇,對探馬道:“怎么就撤了?再探!”探馬領命退下,再往滁陽而去。
翌日,又有探馬來報,張天祐率一小隊人馬往和陽而來。
朱元璋更奇了,“帶了多少人馬?”
探馬回報,“稟大帥,具體人數不詳,大概就數百人馬。”
朱元璋獨自在大帳里踱步,想了半天硬是沒想明白,便召來李善長,“這孫德崖撤了,張天祐又率數百人馬來和陽,李先生怎么看?”
李善長也是疑惑不解,“屬下愚鈍,實在是想不通,眼下只能隨機應變。”
朱元璋道:“這點人他也翻不了天,等他到了再說吧。”
等得張天祐在城門口叫門,朱元璋領著眾將去往城門迎接。
只見張天祐旁邊有位面白無須的中年人,略帶陰柔之氣,張天祐還對他甚是恭敬,眾人皆是一頭霧水。
張天祐開口道:“這位是小明王身邊的李公公,特來宣旨,還不速速上前來接旨!”
朱元璋心中一凜,便向張天祐使了個眼色,而后悄聲道:“張副帥,可否借一步說話。”
張天祐看了看李公公,那太監也甚是客氣:“張大帥請便,不過咱家可等不了太久,小明王那邊還等著咱家回話,還望張大帥體諒下我這做奴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