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此一戰,陳友諒弟弟陳友仁、陳友貴被燒死,平章陳普略被斬,后一陣掩殺也殺敵數千,漢軍士氣難免低落。
陳友諒大怒,遂召眾人議破敵之策。
左金吾將軍鄭天道:“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末將覺得應集中主力,攻打朱元璋的旗艦,只要朱元璋被殺,吳軍群龍無首,此戰必勝!”
陳友諒點了點頭,“此計甚妙,可是如何分辨哪艘是朱元璋的旗艦?”
張定邊接口道:“末將曾殺到過他的旗艦之上,他那艘船的桅桿是白色的。”
陳友諒不由得哈哈大笑,“好!這是天要滅他朱元璋,明日我們便盯著白色桅桿的船,拿下朱元璋那廝,諸位皆有重賞!”
陳友諒再做了下第二天的作戰部署,眾將領命而去。
翌日一早,漢軍按既定部署,于吳軍艦陣中尋找白色桅桿的朱元璋旗艦。雙方艦隊駛近,漢軍將士定睛一看,敵方戰艦全是白色桅桿。
原來昨日朱元璋收到諜報,得知陳友諒的作戰安排,于是連夜將所有戰艦的桅桿都涂成了白色。
原定作戰計劃無法實施,漢軍一時軍心大亂,陳友諒無奈,只得令艦隊原地待敵,據艦陣固守。
漢軍防御陣勢擺好,吳軍也不敢貿然沖鋒,當日并無大戰,等到日暮,各自鳴金收兵。
第二日再戰,朱元璋再用火攻,奈何風勢不大,風向也一般,收效甚微。
倒是陳友諒率艦隊直沖向吳軍船陣,又是一日的混戰,漢軍水軍勢大,朱元璋見久戰無功,以俞通海,廖永忠等率軍殿后,便引軍退守鞋山。
一連混戰多日,雙方各有損傷。漢軍艦隊從康郞山推進至湖口,吳軍水師退守柴棚,柴棚之后便是長江。
鄱陽湖水面寬大,漢軍水師數量,質量都占優勢,在湖面上實在難以阻敵,朱元璋遂命水軍再度退入長江,于左蠡拒守。
長江江面窄,漢軍水師雖多,但無法在江面上全部展開,船艦多的優勢就無法體現,被吳軍扼住隘口,確也無法突破。
又對峙了三日,吳軍死戰不退,死死扼住鄱陽湖這個口袋的袋口。漢軍數次沖鋒,也無法突破吳軍防線,雙方已成僵持之勢。
從朱元璋出征救援洪都以來,已半月有余,朱元璋考慮到此時江南未平,元廷也還雄據北方,若是雙方再這么僵持下去,只怕會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雖遣使陳友諒處,欲雙方罷兵,各自退去。
書曰:方今取天下之勢,同討夷狄以安中國,是為上策。結怨中國而后夷狄,是謂無策曩者。公犯池州,吾不以為嫌,生還俘虜,將欲與公為約從之舉,各安一方,以俟天命。此吾之本心也,公失此計,乃先與我為讎。我是以破公江州,遂蹂蘄、黃、漢、沔之地。因舉龍興十一郡,奄為我有。今又不悔,復啟兵端。既困于洪都,兩敗于康山,殺其弟侄,殘其兵將,損數萬之命,無尺寸之功,此逆天理,悖人心之所致也。公乘尾大不掉之舟,頓兵敝甲與吾相持,以公平日之狂暴,正當親決一戰。何徐徐隨后,若聽吾指揮者,無乃非丈夫乎,公早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