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村有這么悠久的歷史呀,這些老照片和文獻讓我們對家鄉有了更深的認識。”一位村民感慨地說道。
“民俗風情”展區則充滿了生活氣息。這里陳列著各種傳統農具,如犁、耙、風車等,展示了過去村民們的農耕生活。還有一些精美的手工藝品,如剪紙、刺繡、編織等,體現了村民們的心靈手巧和獨特的藝術創造力。墻壁上掛著一些傳統節日的圖片和介紹,如春節的拜年習俗、端午節的賽龍舟等,讓人們感受到濃郁的民俗文化氛圍。
“小時候過年,我們就是這樣拜年的,這些場景現在想起來還歷歷在目。”一位老人看著圖片,回憶起過去的時光。
多媒體展示區循環播放著村里的老人們講述的故事,有關于村莊傳說的,有關于先輩們艱苦奮斗的。視頻中,老人們用樸實的語言,生動地描繪著村莊的過去,讓觀眾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充滿故事的年代。
鄉村文化記憶館成為了村里的文化寶庫,不僅讓村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增強了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為游客提供了一個了解鄉村文化的窗口,讓鄉村文化得以傳承和弘揚。
“周勝,我覺得咱們可以搞一個鄉村親子國際文化交流論壇,邀請國外的文化學者、教育專家以及孩子們和家長,共同探討鄉村文化教育與國際文化交流的融合發展,拓寬孩子們的國際視野。”林正說道。
周勝思考后說:“這是個促進文化交流與教育發展的好活動。我們可以設置主題演講、小組討論、文化展示等環節,讓大家分享不同國家鄉村文化教育的經驗和做法,同時展示各自國家的特色文化。”
鄉村親子國際文化交流論壇的籌備工作有序進行。活動當天,村里迎來了來自不同國家的嘉賓。論壇在村里的禮堂舉行,首先是主題演講環節。
一位來自法國的文化學者分享了法國鄉村在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的經驗。他介紹說,法國的鄉村注重對歷史建筑的保護,同時通過舉辦各種文化節,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生機。“我們鼓勵孩子們參與到文化傳承中來,讓他們從小就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這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基礎。”他說道。
接著,一位中國的教育專家講述了中國鄉村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實踐。“我們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學校教育和日常生活中,通過舉辦傳統節日活動、民間藝術學習等,培養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在小組討論環節,大家圍繞“如何在鄉村文化教育中促進國際文化交流”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討論。孩子們也積極參與其中,分享自己的想法。
“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和國外的小朋友一起學習彼此的文化,這樣就能更好地了解不同國家的鄉村文化啦。”一個中國小朋友說道。
“對呀,我們還可以互相交換一些文化作品,比如繪畫、手工藝品等,增進彼此的了解。”一個外國小朋友回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