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工答道:“我們帶了預制好的控制柜,現場接線就行,兩周能搞定。他們的工程師也想學編程,我讓小王編了本教材,用漫畫畫的,一看就懂。”
囡囡湊過來看:“漫畫教材?給我也發一份!我們的老工人肯定也喜歡。”
李工在視頻里說:“已經發你郵箱了!對了,他們的廠長想請我們的環保專家去看看,他們的污水處理站總不達標,影響環評。”
周陽接過話:“讓孫部長準備下,下周去德國。我們的污水處理技術是強項,正好幫他們解決,也能顯顯我們的實力。”
傍晚,東南亞跨海大橋的項目組打來電話,語氣焦急:“囡囡經理,臺風要來了!風速可能達到12級,你們的智能鋼材能扛住嗎?”
囡囡立刻打開監測系統:“張工別急,我們的鋼材設計風壓是16級,12級沒問題。系統已經自動預警,讓你們加固臨時支撐,你們弄了嗎?”
對方在電話那頭說:“弄了!就按你們給的ar指南做的,現在心里踏實多了。對了,臺風過后你們能派人來檢測下嗎?我們還是有點不放心。”
囡囡答道:“已經安排了,臺風一停,王博士就帶團隊過去。我們的檢測車能在橋上跑一圈,數據全出來,比人工檢測快10倍。”
掛了電話,周子軒看著窗外漸起的狂風:“讓各車間檢查下設備固定,氫基還原爐的氫氣管道要多測幾遍壓力,別出問題。”
設備部劉部長應聲:“已經安排了,每小時巡查一次,數據實時傳到中控室。”
周陽走到窗前,看著廠區里搖曳的樹木:“越是極端天氣,越能體現我們智能鋼材的優勢。等臺風過了,把監測數據整理出來,發給所有客戶看看。”
囡囡打開手機里的氣象預警:“氣象局說明天下午臺風登陸,我們的應急團隊已經備好車了,24小時待命。”
第二天下午,臺風如期而至。中控室里,各部門負責人都在盯著屏幕。當風力達到10級時,智能示范樓的傳感器數據突然波動起來。
教授的電話打了進來,聲音帶著雜音:“囡囡!鋼材的應力值漲到400兆帕了!要不要停工?”
囡囡盯著屏幕上的曲線:“教授別急,400兆帕還在安全范圍。我們的自修復微膠囊在這種應力下會自動激活,等臺風過了,裂紋就自已補上了。”
周陽接過電話:“教授放心,我們的鋼材經歷過12級臺風測試,沒問題。倒是你們工地的臨時設施要盯緊,別出安全事故。”
教授在電話那頭說:“都按你們的指南加固了!剛才看了你們的實時數據,比我們的監測儀還準,以后就認準你們的智能鋼材了。”
臺風過后,王博士團隊立刻趕往東南亞。剛到大橋現場,就用檢測車做了全面掃描。“周總,囡囡姐,”王博士在視頻里說,“鋼材應力值已經回落到250兆帕,沒有裂紋,自修復系統起作用了!”
周子軒松了口氣:“太好了!讓張經理把這個案例做成宣傳片,重點突出自修復功能。”
囡囡補充:“再采訪下項目上的工人,用他們的原話更有說服力。”
接下來的幾天,廠里的好消息不斷:德國汽車廠的樣品測試通過,3萬噸訂單簽約;東南亞項目追加2000套預測性維護系統;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100噸智能鋼材順利交貨……
這天,周陽、周子軒、囡囡在會議室討論歐洲合資工廠的細節。
“德國那邊催著簽合同了,”周子軒翻著文件,“他們想讓我們的技術團隊常駐三年,年薪開到80萬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