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有商人站了起來。
這商人說道:“小人本是楚人,三代以制作箸子為業。”
他看見謫仙愣了一下,于是解釋說:“便是謫仙說的筷子。”
李水點了點頭。
商人接著說:“我們砍伐竹子,制成筷子,銷往各地,因此積累了不少財富。現在聽說謫仙征服了孔雀國,而孔雀國的人口不下于我大秦。”
“于是在下覺得找到了商機,立刻命令伙計多招募人手,砍伐了更多的竹子,制成筷子之后,千里迢迢銷往孔雀國。”
“結果到了之后,賠的一干二凈,從伙計的人工費,到買竹子的費用,到制成筷子的費用,再到路費。竟然讓小人大傷元氣。”
“后來小人打聽了一番才知道,原來孔雀國的人,習慣以手抓飯。小人這邊是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忘記了任何事物都是不同的。”
“我以為大秦百姓用筷子,其他地方的百姓也就用筷子。因此就有了這次失利。”
淳于越呵呵冷笑了一聲:“華夷有異,風俗不同。這誰不知道?還需要這種華而不實,玄之又玄的理論嗎?”
李水微笑著說道:“本仙這理論并不玄,任何人都能聽懂。聽聞淳于博士一直苦惱為何儒家不能治國,或許我這理論,可以幫你一把。”
淳于越瞪大了眼睛。
李水說道:“請問淳于博士,你一直推崇儒家治國,是什么原因?當真覺得儒家可以治國嗎?”
淳于越說道:“當然!堯舜禹、湯文武,那便是儒學治國的典范。孔夫子便是根據他們的所作所為,提出來儒的觀念。因此,三代之時雖然沒有儒生,但是確確實實用儒禮治國。”
李水說道:“既然儒學治國這么好,春秋戰國,數十個國家沒有一家實行呢?”
淳于越嘆了口氣:“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啊。”
李水一拍手,說道:“這便是變化了。經歷了千百年間。東周的天下,已經與堯舜禹不一樣了。”
淳于越瞪大了眼睛:“有何不同?”
李水說道:“堯舜禹,小國寡民。那時候的天下,不過河洛一帶,人口不過數十萬而已。用所謂的禮,倒是可以安定天下。”
“然而東周時候,天下擴張了何止十幾倍?百姓多了何止幾百倍?這時候的天下,已經大大的變化了,禮那一套,還管用嗎?”
“譬如博士小時候穿的鞋,十分合腳舒適,但是長大之后還能再穿嗎?”
淳于越瞪了瞪眼睛:“那你又憑什么說,儒學不能治理東周時候的天下?”
李水微微一笑,拿起一只大毛筆來,飽蘸濃墨,然后在紙上寫下了幾個很丑的大字:實踐出真知。
李水說道:“宋襄公空談仁義,結果如何?淪為笑柄。而我大秦行法家,兼并天下。事實俱在,還有什么可討論的嗎?”
“譬如淳于博士面前有兩碗湯。一碗湯有毒,一碗湯沒有毒。我已經捉來兩只老鼠,試的明明白白了。而博士你還要從氣味到色澤,一通議論,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淳于越張口結舌。
而商人們都嘿嘿笑了兩聲,然后拿出紙筆來,筆走龍蛇記下來謫仙的話:實踐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