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來之前,我是邯單的教育長,那時候雖然也兵荒馬亂,可是也比現在要好,在hd辦學的事宜一直也沒耽誤,可是現在日本人來了,好多學校都停辦了”
冀老先生說著正視周維漢兩人“武義、武安是辦學的好地方,中國的教育不能停啊,我們要喚醒民眾,小鬼子盼著咱們國家亡國滅種,實現他狗屁的圈,不少青年都在日本人的學校上學,長此以往,中國還有什么希望”
“教育乃百年大計,戰時教育雖處于非常時期,但是更應該堅持常態化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一個國家要建國,要強盛,就需要培養無數的人才,尤其是當國家面臨存亡斷續的關鍵時刻,這是絕對的需要,這是一個國家最強韌、最可靠得了力量”
“我想在根據地內繼續辦學,可以嗎”老先生飽含熱淚的看向周維漢兩人。
此情此景,在場之人無不動容,一個知天命的年紀的老人,本可以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卻還在中國的教育事業奔走。
兩個兒子送上戰場,就連第三個兒子也在從事抗日愛國活動。
抗日時期,山河破碎,戰火紛飛,民眾顛沛流離,難以安居樂業。
然而,在這國難深重,民不聊生的艱難歲月,當時的教育和文化卻在亂世中逆勢成長,呈現另一番頗為難得的壯觀景象,讓人無限感慨。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前,全國專科以上高等教育學校共計108所,但到1945年抗戰勝利結束時增加至141所,增長率近30在校大學生1936年約4萬人,到1945年增至8萬余人,幾乎翻了一倍,教師數量也相應擴大39以上。
這只是大學生,還有眾多的受過教育的知識青年。
通過雙方和民主教育人士的努力,通過各種各樣的正規、非正規學校教育以及積極創辦民教館、閱覽室、圖書館等文化設施,至1945年,四川適齡兒童入學率達80、云南43、西康57、陜西58總體保持在50以上。
1941年,邊區已經辦了5800多個識字班和識字組,吸收了將近4萬人掃盲,使掃除文盲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
晉察冀邊區,僅據48縣統計,1938年時小學4898所,學生220460人,到1945年幾乎村村有小學,各縣學齡兒童入學率平均達70以上,有些縣達到90。山東根據地1941年時小學有1萬多所,學生40萬人。到1945年時小學已發展到25000所,學生170余萬人。
正是因為有冀老先生這樣的愛國人士在日軍的統治之下,依然為教育事業奔走,他們身上有著光輝的民族氣節。
在國難當頭的時節,知識分子沒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而是時刻牽掛國家民族命運,在雪恥強國、學成報國的意念激勵下,在隆隆的炮火聲中組建西南聯大、西北聯大,抗大等,體現出一代知識分子興學強國的精神風骨。
“老先生,之前是我們疏忽了這方面的事情,現在有你領頭,我們肯定竭盡全力來支持辦學”趙剛握著冀老先生的手說道。
周維漢也表態“在根據地內辦學,我們八路軍全力支持,這是大好事,我可以承諾,但凡家庭困難的學員,一概費用由我們承擔”
“謝謝,謝謝,我會盡快湊齊人手,多找一些師資力量,早點在根據地內開辦學校”
周維漢則是有另一番想法,如果在根據地內的辦學能夠推廣下去,多的不說,十幾個村子聯合辦一個小學,人手如果足夠的話,還可以開設識字班,那將是一個什么樣的場面。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