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什么呢還不快來倒酒”寺內壽一看著寺內勇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用著嚴厲的語氣,教訓了寺內勇一句。
“嗨”寺內勇被嚇得又是一哆嗦,不敢怠慢,趕忙給兩人斟酒。
“兄長,寺內君現在已經是帝國的高級將領了,不要對寺內君太過苛刻”岡村寧次勸說道。
要說寺內勇為什么這么怕自家的這個叔叔,還要從大坂師團說起。
因日本陸軍實行地區后備役兵員征兵制,每個陸軍師團平時戍守的地區,又是該師團官兵的家鄉和補充兵源的地區,大坂師團平時駐守在日本大坂和歌山等地,該部官兵全部為該地區人。
因日本陸軍稱呼某師團名稱常冠以地名或師團主官名字,故大坂師團又稱“大坂師團”。
寺內勇出身小商販家庭,后來得到了寺內壽一的賞識,才得以進入陸大學習。
本身就是一個小商販,在陸大期間思想回歸了正軌,畢業之后就進入到了大坂師團,結果遇到了成千上萬的同行,寺內勇的思想受到身邊同仁的影響,又跑偏了。
大坂是日本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座城市,甚至一度是日本的首都;在戰國時期,大坂是兵家必爭之地,與織田信長爆發十年戰爭的石山本愿寺就是在大坂;豐臣秀吉在執掌日本后,也是以大坂作為其統治的中心城市,所以一直以來,大坂都十分繁華。
在德川幕府統治時期,大坂已經發展成為日本最大的經濟都市,在大坂正式開港后,還專門規劃了一塊居留地供外國人居住,所以大坂這個地方的商業氣息十分濃厚,而且思想十分前衛。
后來日本組建師團,大坂師團在甲種師團中排大坂,僅次于東京師團、仙臺師團以及名古屋師團。
但有意思的是這個大坂師團組建之時把自己的代號取名“淀”。
要知道,用這個“淀”字可謂是很別具一格的畢竟當時其他日本陸軍師團的代號,大多是用那種有“尚武精神”含義的字例如第二師團的“勇”,第九師團的“武”等。
不過,這也不代表這群商販出身的士兵并不“武勇”
1933年,大坂師團二等兵松井在大坂市中心闖紅燈,從而引發了大坂師團官兵和當地警察的“內訌”事件。
時任師團長寺內壽一得知自己的士兵“受欺負”后勃然大怒為了“維護大日本皇軍的尊嚴”,他毅然帶著部下砸了當地的警察局。由此可見,大坂師團的這些商販們“武勇無比”
既然這個師團從師團長到士兵都這么“武勇”,那為什么他們在二戰中卻一直被人們詬病和不屑呢其實這里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因為大坂師團在戰爭中曾因倒賣軍需物資而被曝光,這讓“英勇善戰”的日軍形象和日本高層的心都碎了一地另外,就是大坂師團不像其它師團那樣無腦狂熱,動不動就搞什么“萬歲沖鋒”,說白了就是該師團無論官兵,他們都很惜命
不過這在大坂師團官兵們看來,他們可不是為了搞笑,更不是自己窩囊。要知道,大坂畢竟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前沿,那里的人富的早,民智也開化的早。
而日本關東地區,尤其是北海道那一帶沒見過什么世面的狂熱分子,只要被日軍高層一忽悠就像打了“雞血”一樣。
大坂師團的人卻很冷靜他們知道發財的時候一定要竭盡全力,但如果是打仗,特別是沒有把握的仗絕不死磕
因此,他們沒有被“天皇萬歲”給忽悠瘸了至于打仗,是那些日本政治家和天皇自己的事,誰會真的去拼命呀畢竟他們還要活著回去繼續做生意賺大錢。
所以大坂師團作為日軍的常備甲種師團,戰斗力并不低,只不過士兵們并不愿意為此拼命。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時,大坂師團正在泰國的曼谷附近休整。和那些不愿意相信戰敗結局的日本人完全不同,大坂師團接受投降的現實,和回到本土的速度都奇快。
當幾乎滿編的大坂師團回到日本港口時,一個個都面色紅潤,生龍活虎這一場景甚至讓那些營養不良的日本本土民眾都十分吃驚。據日本當時統計,大坂師團是南方軍中陣亡率最低,裝備物資最充足的一支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