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云所說的情況只存在武義、武安兩個縣城,像磁西、黎東南、潞東南根據地內的據點通通被拔除。
之所以這么做,也是為了給寺內勇一個面子,保持明面上的治安。
總不能一向治安良好的武義、武安兩縣,大部分地區都不在日軍的掌控范圍內吧。
實際上,寺內勇能控制的只有兩個縣城附近,邯長公路,以及通向縣城的公路周邊的據點。
“咱們八路軍的敵后抗日根據地處于被日軍分割封鎖的游擊戰爭環境。根據地的經濟,基本上是分散的農業與小手工業相結合的半自然經濟。根據地民眾要承擔戰爭的消耗以及敵人不斷的掃蕩,對于根據地的農業及手工業創傷頗深,在這一點上,咱們太南根據地能有如此安穩的環境,實在是得天獨厚啊”胡景云激動的說道。
“照算盤同志所說,部隊目前自己發展的副業良好,山上有農場,有成片的蔬菜地,有養雞場、養豬場,同時還有制造肥皂的作坊,目前已經滿足部隊的日常需求,磁縣的四團管轄著三家煤礦”
“而在地方上,部隊與當地大戶合作,向外傾銷布匹、皮毛、草藥、燒酒等物資,同時又從外地采購食鹽、火柴、家禽、油類,得益于這項工作,武義、武安的經濟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不少村子都有自己的小作坊。”
“不過目前管理較為混亂,而且根據地沒有稅收政策,也沒有發布邊區幣”胡景云最后說道。
周維漢幾人對視一眼,胡景云所說的的確是事實。
根據地不是不想收稅,而是根據地草創期間,之前的工作重心在軍隊建設以及基層政權建設,根本來不及實施稅收政策。
軍隊的供給問題,一方面是部隊繳獲,沒收惡霸鄉紳及漢奸的財產,同時自己搞生產、搞副業。
另一方面靠在當地籌糧籠款,有錢的出錢,有糧的出糧,保證軍隊的供給。
19371940年,這一時期,根據地正在形成,一切草創。
各地的抗日政權尚不統一,也沒有一套適合敵后根據地具體情況的財政政策及辦法。
在八路軍迅速壯大的情況下,軍需供應非常急迫。
因而就地籌糧籠款應運而生。
“當務之急是發展農業及手工業,同時實施合理的稅收政策以及發行貨幣,不過根據地由于有化肥的緣故,再加上已經土改完成,農業發展情況倒是很好”一直沒說話的林真說道。
“稅收是最需要做的,實行“富戶捐”的辦法使地主富農負擔過重,不利于農村統一戰線的鞏固與發展,中農以下階層受這種影響,經濟上不愿上升,妨礙了生產的發展。”
“就算是愿意支援咱們八路軍的抗日志士,也不會一直愿意出錢出糧,而一些家境一般的老百姓其實是有余力的,一直就地籌糧籠款,沒有辦法對根據地的財力、物資進行統一調配”
林真一發言,說的頭頭世道。
周維漢等人點了點頭。
“那實施什么稅收政策”
“合理負擔”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