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之浴血抗戰第六百五十三章抵達津門,畸形的繁榮
津門進入十九世紀末之時,就是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由北平開始經過津門最后抵達奉天的北寧線,由津門開始抵達金陵浦口的津浦線,而后又有諸多短程鐵路四通八達的輻射島華北各地。
一趟冒著蒸汽的火車在軌道上馳行著,這趟軍列裝載著在新鄉以西的焦作開采的煤炭,以及當地日軍占領區征集上來的羊毛等諸多物資
平漢線作為貫穿南北的重要鐵路干線,在戰爭之初,使日軍得以隨著鐵路線而快速擴張,而在日軍占領華北之后,日軍在各個占領區略奪的資源則是通過平漢線抵達津門從而運往國內。
好在現今鄭縣依舊處于國軍的掌控之中,其南部之信陽、駐馬店也在國軍勢力范圍之內,致使日軍通過平漢線南下之意圖暫時破滅,而鄭縣也成了國軍、日軍雙方重兵云集的地帶。
火車之上,寺內勇專門在軍列尾部加了五列火車皮,其內部滿載從魯西南根據地運來的物美價廉的食鹽,但卻不是運往津門的。
中國北方有三大產鹽地,其一環渤海的長蘆鹽區,其二山東來州鹽區,其三東北的遼東灣鹽區,以上三個鹽區均是海鹽。
當地日軍雖然嚴格控制鹽價,但是當地老百姓終究是不缺鹽的,寺內勇不愧是大坂師團出來的,馬上想通了此中的關節,與其擾亂當地的鹽價,與當地駐軍產生不必要的矛盾,寺內勇當即決定將魯西南的食鹽銷往西北地區。
屆時,此趟軍列會在北平豐臺車站停靠,通過平綏鐵路轉手倒運至西北地區,算下來,利潤至少翻了三倍。
周衛國與董江身穿日軍軍裝,一個個少左軍銜,另一個則是大尉軍銜,這年頭坐長途火車可不是一個好的體驗。
兩人與四十一師團的幾名日軍軍官單獨處于一節臥鋪包廂里,其余的日軍以及周衛國從偵察連以及特戰隊共選拔出來120名精銳則是沒有這種好待遇,只能擠在黑漆漆的貨廂里。
“竹下君,失島君,你們行動隊的士兵似乎與尋常的士兵大不一樣,舉手投足之間頗有章法,無形之中散發著一種悍勇,必是長于行伍之眾”
說話之人坐在周、董二人的對面,同樣是少左軍銜,此人乃是寺內勇的心腹親信,乃是專門為了配合行動隊而隨同軍列北上津門。
面對橋口三健上趕著的討好,周衛國也頗為熱情回應道“哦,橋口君謬贊了,貴軍能征善戰之眾多不勝數,士兵戰斗力在整個東亞地區都首屈一指”
“那是以前,現在皇軍士兵的戰斗力普遍下滑,國內的情況也不是高層在駐外士兵中宣傳的那么好”
也許是跟在寺內勇身邊的緣故,類似橋口三健這樣的日軍軍官顯得分外清醒。
周衛國咧嘴一笑,縱使心里如何痛恨小鬼子,但是日軍依照步兵操典操練出來的士兵,各個士官、軍官學校培養出來的士官、軍官,兩者所形成的的作戰體系,不得不讓周衛國為之嘆服日軍的底蘊。
這一點,早就德國留學時,周衛國就與竹下俊進行過激烈爭吵,假使國軍與日軍雙方兵力對等,武器裝備水平等同,日軍一方大概率依舊會占據戰局的優勢。
有時候,決定戰局成敗的不僅僅是武器裝備以及工業發展的水平,其中士兵的作戰素養,基層軍官戰術水平,高層指揮員的戰略指揮能力同樣具有關鍵因素。
其中貫穿部隊始終的思想則是內在因素,日本高層以洗腦日軍基層士兵,八路軍則是主義思想武裝戰士,至于國軍,則是
三者高下立判,眼下的戰爭的局勢也在逐漸發生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