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漢所說的,當然明白,實際上八路軍在1938年之時,就曾做出過向東四省發展的舉動。
當時平北、平西的八路軍接到上級的命令,響應地下人員策劃的冀東大暴動,可惜因為種種原因最終功虧一簣,主力部隊只得返回平西。
如果八路軍當時能夠在冀東站穩腳跟,未嘗不能在冀東、熱南、遼西等地開辟出一塊根據地。
“說來還是咱們手頭的實力不夠硬,如此才顧忌重重,你說的先強帶后強的想法是對滴,你能有這種想法很好啊,只不過到時候你身上的擔子重嘍”說著拍了拍周維漢的肩膀。
細數八路軍的幾個主要根據地,太行根據地雖然是四戰之地,但是現今的實力最強,下屬的太行、太南、太岳、冀南這四個二級軍區手上均握著一支能征善戰的主力部隊,都是戰火中趟出來的。
反觀山冬根據地的發展前景最好,但是卻缺少了一個打破僵局的契機。
對此,周維漢也有兩種方略,一則保守,二則激進,如何選擇應該根據時局判定。
保守的方案則是與原歷史中相似,八路軍當前還是應以防守為主,徐徐圖之,靜待時局的變化。
八路軍雖然在華北地區的本錢不小,甚至在局部戰場還稍占優勢,但是盤踞在關外的關東軍卻如同懸在八路軍頭頂的一柄利劍,隨時可以揮師入關。
屆時,八路軍在前期一步步積累出來的優勢將蕩然無存,后果不堪設想,這是八路軍高層中早有的定論。
不過周維漢本人倒是傾向于略顯激進的方向,他主張以攻代守,八路軍各個根據地應集中力量,清理盤踞在根據地內日軍縣城或重要據點,將幾塊小根據地連成一片。
之后可發揮根據地的兵源優勢,各個二級軍區可將主力部隊提升為野戰部隊,地方基干部隊提拔為主力部隊,游擊隊則編成地方基干部隊。
如此一來,讓野戰部隊從駐守防區的任務中解放出來,集中
起來與日軍作戰,向外拓展根據地。
不過,戰爭打的就是后勤,周維漢的這套方略是根據太南軍區和冀魯豫軍區制定的,這兩個軍區有本錢也有實力,執行起來并不困難。
其他軍區并不一定有這樣的實力,不過周維漢卻是認為,可以由冀魯豫軍區率先破局,向東加強與山冬根據地的聯系。
依靠目前華北派遣軍的實力,如果無法調集重兵過來圍剿,少許兵力只不過是送菜,如果能將日軍主力吸引過來,也算是給了其他實力稍弱的根據地爭取時機。
正所謂先強帶后強,各地的八路軍根據地缺少的只是一個時機,再加上飛雷炮的研制成功,必然使八路軍攻堅能力大大加強。
屆時,冀魯豫根據地向南可突破隴海鐵路,向東可支持山冬根據地發展,東東南也可與蘇北、皖北的新四軍連成一片。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