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5師1939年春入魯發展之后,他跟隨部隊轉戰四方,先后魯西、湖西、魯南、魯中工作過,在各個根據地都很有人脈關系,有不少老戰友現在都身居高位”
“由他擔任五縱參謀長,不管五縱在哪里,在與當地的同志交流之時會方便的多,你可以就偷摸樂去吧”
與其他根據地不同,八路軍東渡黃河之后,定下的是先占太行,而后發展平原根據地,所以115師的部隊最先是在晉冀兩省活動,但是山冬地區在日軍沿著津浦線南下之后,在當地黨組織的策劃之下,成功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
隨時譚林又說起了一些不為人知的隱秘“當時山冬的武裝力量足足有五萬多人,但是各地游擊隊分散尚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在戰略上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和指揮,部隊編制亦不盡統一,缺乏骨干力量”
“1938年初,時任山冬省高官的黎雨同志前往延州匯報工作,希望上級派一些干部和部隊主力部隊到山冬,以加強山冬抗戰的領導和骨干力量”
“上級欣然應允,前往山冬的干部還是我親自挑選的,郭紅濤任山冬省高官,但是黎雨等人被留在延州加強學習,直到1938年8月才返程,11月才抵達山冬,而115師師部以及343旅的主力部隊直到1939年初才抵達魯西”
“這是為什么你想過沒有”
經過譚林解釋,周維漢了解其中的復雜關系,總之一句話,山冬根據地的情況很復雜,不知是在外部,在內部同樣如此。
國民政府內部矛盾重重,我黨內部同樣存在分歧,延州方面的高層分歧,根源在老大哥那邊干預過多。
而延州所代表的黨中央與地方黨組織同樣如此,蘇區與白區的黨組織在國軍的嚴密封鎖之下,一直是兩個系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這一時間段,地方黨組織與上級長時間失聯。
山冬地區人民武裝起義大多是由地方黨組織策劃的,其余則是當地有識之士響應起義。
按理說,上級應該早一步派遣主力部隊到山冬去,一方面因為需要115師留在晉冀兩省開辟根據地,另一方面則是山冬傳統勢力濃厚,導致異常排外,115師貿然進入山冬地區容易發生爭執。
“在北方局會議召開之前,山冬根據地多個機構并存,山冬縱隊,山冬軍區、八路軍第一縱隊,山冬軍政委員會,還有115師發展出來的部隊”
“政出多門,甚至是各行其事,極大的消耗了內部力量,致使根據地一度陷入危機狀態,115師一開始是以幫助山冬縱隊發展的名義進入山冬的,經過了兩年多的磨合,才剛剛成立新的山冬軍區,確立了黨的一元化領導”
譚林似乎還有些不放心,繼續囑咐道“老話說的好,出頭的椽子先爛,你現在的風頭已經夠盛,以后出面協調的事可以交給趙秉章同志”
“我明白”周維漢點了點頭,譚林能私下跟他交待這些話,是把他當成自己人。
相比之下,周維漢資歷畢竟不夠,之前從來很少有人跟他談論過這方面的事情,譚林處于特殊的位置,了解的隱秘也要比其他人多得多。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