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諸位弟子沒有想出個頭緒,林洛干脆開講,這個問題的確是有點超出他們現有的知識了。那「陰陽倒亂刃法」之所以與眾不同,連聰明如楊過,學過諸多絕學,有著開闊眼界的他都沒能瞧出來,最后還是依賴裘千尺一句話點破,才發現的「陰陽倒亂刃法」的奧義。
“刀是刀,劍是劍!換做刀非刀,劍非劍,刀即是劍,劍即是刀,刀還是刀,劍還是劍!”
林洛這一大堆有如繞口令的奧義字字道出,諸人聽后先是不明所以,眉頭更深。
刀本就是刀,劍本就是劍。
可刀為劍,劍為刀,如此顛倒亂序,的確可以讓人防不勝防。
可最后一句刀還是刀,劍還是劍……幾人仍感云里霧里,似有若無的在眼前飄忽,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可就是抓不到。
林洛看著幾位弟子眉頭時舒時愁,偶爾眉頭散開領悟了些,隨后又陷入了深思。
幾人都在思考,林洛的話說來準確,卻也很籠統,三句話連在一起可以,取出一句也可以,任取兩句亦可以。到底怎么理解,就看個人的悟性和心性。
不管如何,在思考之中,幾人都有所悟,都有所明,這便是于武道一途的進步。
武道,是道也。
并非尋常招式武技。
雖說技能近乎道,但那時技的極致,方可近乎道。
林洛帶領弟子們走的,打個比方更像是黃易武俠的范疇。
金庸武俠,講究一個技字。其中最巔峰的代表人物,莫過于唯一得到「震古爍今」稱號的張三豐,以武入道,以道印武。
古龍武俠,追求的是精神層面的交流,就算一個二流高手與一個一流高手交鋒,兩人差距巨大,也可以憑借精神意念瞬間的爆發,使自己做出與能力不相符的事情,是為精神。
黃易武俠,這已經不能算作單純的武俠了,這種理念里已經夾雜了些許玄幻的風采。以一泊洞庭湖水為師的「覆雨劍」浪翻云,觀驚燕宮「戰神圖錄」白日飛升的大俠傳鷹,習「慈航劍典」,斬情愫過死關的秦夢瑤,還有詭秘莫測的「道心種魔**」,這些已經可以使人脫離世界規則桎梏,破碎虛空的武學層次,講求心神體合一,方才是武道的至高境界。
所以林洛在培養弟子方面,也是朝著這個范疇展開的。武技與武道,同樣重要,是為凌云派發展的兩架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