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楊宗閔,是關中大將,任永興軍路都總管,此時在鎮守長安。
父親楊震,知麟州建寧寨,率軍抗擊金軍南侵時戰死。
楊沂中在南宋時期抗金立下赫赫戰功。他曾率軍在柘皋之戰中,以長斧士大敗金軍“拐子馬”。金帝完顏亮南侵時,楊存中反對議和,并督軍防守。
宋高宗朝,他主要執掌殿前司宿衛親兵。出入宿衛四十年,受兩朝寵眷。宋孝宗見到他從不稱呼名字,而尊稱他為“郡王”。
趙桓需要這樣一位歷史上蓋棺定論信得過的忠臣大將來替自己執掌殿前司御前侍衛親兵,替自己守護皇宮,自己才能安心御駕親征。
趙桓熟讀大宋史料,知道楊沂中這時候是隸屬于張俊麾下,而且率勤王兵跟隨張俊前往東平府。
所以上一次他傳召讓吳玠等人進京時,沒有傳召給楊沂中和張俊,因為他知道這一戰會遇到他們。
戰斗結束,他派人去傳召二人,果然來了。
這時候的楊沂中只是一個低級武官。從沒想過皇帝會召見他。懷著激動而忐忑的心情,來到了小山上,拜見趙桓。
趙桓上前親自將他攙扶了起來:“快快請起,起來說話。”
一旁的張俊都看傻眼了,剛才自己磕頭時,皇帝沒有攙扶,這楊沂中不過是自己的部下,何德何能,能讓皇帝親自攙扶啊?
他哪里知道,在皇帝心中,他是大奸臣,將來要被咔嚓的,而楊沂中,那是大大的忠臣,皇帝還指望他替皇帝守護皇宮呢,哪有不善待的道理?
楊沂中也很是受寵若驚,趙桓親切地問起他祖父和父親英勇抗金的事跡,連聲贊嘆。
尤其是對其祖上楊家將的事跡,更是贊不絕口。
楊沂中和張俊這才釋然,看來是皇帝看在楊沂中的祖上楊家將英勇事跡,祖父率軍抗金,父親又戰死疆場,為國捐軀的份上,才對楊沂中這么好的。這就可以理解了。
趙桓拍著楊沂中的肩膀,說道:“你乃忠臣之后,隨朕回京,朕會重用于你!”
楊沂中大喜,忙跪下磕頭感謝。
打掃完戰場,班師回朝。
返回開封,趙桓沒有先進城,而是親自送這些戰死將士的遺骸去烈士陵園。
這是他在開封解圍之后就下旨讓禮部辦的,在開封附近找了一處風水寶地,用來修建烈士陵園。
戰死將士安葬在這里。名冊將刻石碑立于相國寺,永受香火祭祀。
在將戰死將士遺體安葬之后,趙桓下令將俘虜的幾百金軍戰俘在靈前處決,人頭用來祭奠英烈。
處理完這件事,趙桓這才率軍入城。
城里很多百姓自發在街道兩邊列隊,迎接將士們的凱旋歸來。
因為得勝的戰報已經傳遍了整個京城。
不僅殲滅了金軍五千精銳,還活捉了金軍東路軍統帥二太子完顏宗望。
京城百姓都興高采烈夾道歡迎他們的英雄。
趙桓身披黃金甲,腰掛龍源劍,騎著駿馬,在岳飛、韓世忠、牛皋、劉锜、楊再興、張俊等一眾猛將的護衛下進入了京城,后面還押解著關押二太子的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