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潤和朱皇后都笑了起來。
趙桓說道:“黃娘子說的沒錯,不就是個諫官嗎?只不過是給皇帝提意見的官而已,就算官員選錯了,也犯不了什么大錯。
其實我是不需要別人幫我提意見的,什么事情我心里有數,當然他想提就讓他提唄,祖宗家法既然設了這樣的官,那就讓它留著。
因此,諫議大夫這個官對朕的抉擇并沒有什么大的影響,誰來的都一樣,當不好就像黃娘子說的,朕是可以撤掉他的,所以不用糾結于到底是七品的左侍講還是四品的左諫議大夫。
咱們大宋,官跟差遣是不一樣的,官是要一步一步論職排輩來的,不能一步登天,但是差遣不一樣,隨時可以任命裁撤。不必糾結。”
聽到趙桓這么說,朱皇后和黃小潤才都松了一口氣。
朱皇后對趙桓說道:
“我對這趙明誠沒半點了解,只知道他是李清照的丈夫,是個金石家,家里藏了不少金石。
我只是喜歡他妻子的詩,只想讓他夫妻能夠安安穩穩在一起,不至于去太過兇險的地方為官,以至于丟了性命。”
趙桓說道:
“這趙明誠是個書呆子,天天研究金石,這種人當諫議大夫其實不錯,對于別的皇帝或許不合適,對我來說剛好。
我就煩有些諫官,自以為是,覺得世人皆醉唯他獨醒,總擔心皇帝走歪路,要靠他指引,才能走上康莊大道。
所以我看好他,他應該能當一個朕滿意的左諫議大夫。”
其實趙桓這話里有話,因為趙明誠在歷史上有一個很大的污點,是為人所詬病的,以至于連他妻子都看不過去。
并因為這件事夫妻雙方感情有了明顯的隔閡,那是在趙明誠死之前不久,趙明誠擔任江寧知府。
當時御營統治官王亦叛亂,結果趙明誠這知府居然嚇得逃到城樓,用繩索拴著城墻滑下城樓逃了,把全城百姓拋之腦后,包括他的妻子李清照。
當然,叛亂很快被平定了,而趙明誠因為棄城逃跑這件事被朝廷革職。
身為妻子的李清照趙極為憤懣,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名篇:“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他丈夫羞愧交加之下,看到妻子的這首詩更是難過,無地自容,在這種心情下沒過多久便病死了。
所以趙桓當然了解這段典故,對趙明誠也十分看不起。
如果他不是李清照的丈夫,兩人又曾經夫唱婦隨,十分恩愛,趙桓早就把這種罷百姓于不顧,棄城逃走的官給咔嚓掉了,哪還會提拔他當什么諫議大夫?弄到身邊來惡心自己。
不過這件事既然是皇后和自己的賢妃商量定了的,他也就認了,同時他也想看看這趙明誠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或許借著這個機會也能見見這位千古第一女詞人李清照。
趙桓對李清照也是十分推崇,李清照傳世的詩他都能背,他對李清照坎坷的一生充滿了同情,自己穿越改變了北宋的歷史軌跡,自然也就改變了他們夫妻的人生軌跡。
在歷史上,金人南進之后,李清照一家也從老家山東青城搬遷到南方,他們的大量收藏的金石等珍貴的產品在戰亂中逐一都丟失了。
隨著丈夫趙明誠的去世,李清照也身患重病,只有弟弟李迒一家人照料她,生活極為凄苦,后來被一個人渣,叫張汝舟的給騙了婚。
張汝舟聽說李清照夫妻有很多珍貴的產品,價值連城,就動了歪心思,趁著李清照病重期間噓寒問暖。
這張汝舟在當時的建康趙構的小朝廷任右承務郎,手里有兩個錢,借著照料李清照,百般獻殷勤。
李清照原本就身無著落,又被他假惺惺的關懷迷惑,沒看清人渣本色,改嫁給了他。
但是很快,張汝舟發現李清照家珍藏的那些金石產品早就在戰亂中丟失了,已經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于是人渣本色暴露,對李清照實施家暴。
李清照憤怒之下到衙門狀告丈夫,因為張汝舟早年考進士的時候曾經舞弊。這件事查證屬實,兩人婚姻被官府判離了。
但是,根據大宋的法律,夫為妻綱,妻子狀告丈夫不管是什么原因,妻子都要因此入獄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