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發放紙幣兌換銅幣也會涉及到利益,但相對而言空間要小一些,而且要采取嚴格的監管措施。
朝廷的錢莊只負責發行紙幣的發放和兌換,以及國債的發放和到期的兌換,其他的業務一律不開展,尤其是涉及到賺錢的業務,絕對不允許。
要采取強烈的強有力的監管措施來防止朝廷錢莊盈利,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貨幣發放的規范和有效。”
趙鼎想了想,插話道:“那這么多銅幣集中在朝廷,不拿去用,豈不可惜了?”
趙開笑笑說:“趙相公的這話就對紙幣的發行還不是特別了解,紙幣按照一比四的比例發放。
假如朝廷有一千萬貫銅幣在手,就可以發放四千萬貫面值的紙幣,也就是說朝廷的錢就會翻了四倍。
這四倍的錢可以用來干很多事,不僅發放俸祿,支付軍費,還可以用來修橋鋪路,修建水利,開辦學校,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投資生產,開礦,賑災救濟等等。
豈不比那一千萬貫銅幣投入市場要多的多嗎?這些銅幣必須存放在朝廷,不能挪用,這是穩定市場的定海神針,否則辛苦構建起來的貨幣市場最終必然崩潰。
交子之所以最終崩潰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銅錢用于兌現。
百姓要兌換銅幣的時候沒有銅錢用于兌換,當發行紙幣太多之后,一旦要全部兌換,朝廷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銅錢。”
趙華非常贊賞的瞧了瞧趙開,這個人的經濟頭腦果然了得,對紙幣發行的諸多問題看得很清楚很通透,他始終抓住了紙幣保值最根本的問題——足量準備金。
其實,在現代社會,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前,各個國家的貨幣都是跟黃金掛鉤的,是黃金本位。
也就是說拿著紙幣到銀行要求兌換黃金的話,銀行不能拒絕,要換出等額的黃金。
在十九世紀歐洲,銀行業蓬勃發展,當時便有一位大貴族對銀行提出了無理的貸款要求,被銀行拒絕。這大貴族一氣之下運了三車的紙幣到銀行要求兌換黃金。
幸虧銀行準備金充裕,又加上同行拆借幫忙,終于將這三車紙幣全部兌換,保證了紙幣的信譽。
這個事例便可以解釋,無論在哪里,紙幣的準備金有多重要。
上世紀七十年代,米國和腐國牽頭很多國家在牙買加簽署了一項協議,明確規定黃金非貨幣化,取消了黃金的官價,將黃金退出了國際貨幣。
從這個協議生效之后,拿著紙幣到銀行要求兌換黃金,銀行只能呵呵了,因為再沒這規矩了。
在廢除黃金條款之后,用來支撐各個國家貨幣的就換成了國際硬通貨,也就是美元。
所以,各個國家都儲存大量的外匯儲備,用來提防國際金融大鱷利用手里的海量貨幣來操縱市場,攻擊本國貨幣系統,造成金融危機。
能否在貨幣戰爭取勝,就看你外匯儲備子彈是不是夠充裕了,其實跟穩定貨幣需要靠黃金、白銀或銅幣等金屬貨幣道理是一樣的。
只是手段更多了,不僅是美元,英鎊、歐元等其他強勢貨幣都可以用來對本國貨幣做最后的維護支撐。
總之,不管怎么樣,必須有一個手段來穩定紙質貨幣系統。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