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宇心頭一凜。
他畢竟也是科舉出身,習慣了知乎者也,如果皇帝不這么提醒,他絕對寫出的就是文言的,至少也是半文言的。
但皇帝已經明確要求了,普通的農人都能挑著油燈看得懂的法律條文,那就只能是大白話了,這可是起草法律非常重要的指證,趕緊躬身答應了
趙桓又說道: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求先把基本框架搭起來,隨著時間推移,再慢慢充實。
我們現在最主要的問題是有法可依的問題,然后再充實法律,所以現在要盡快拿出草案,初步研究,報朕批準之后盡快投入實施,咱們可沒有多少時間來慢慢打磨。”
其實趙桓告訴聶宇的這些條款,也都是經過現代法學家和法學工作者千百遍的錘煉提煉出來的,也是經過長時間實踐檢驗了的,因此也不存在閉門造車的問題。
就看是否適應宋朝的經濟環境和法制環境了。
等聶宇離開之后,趙桓瞧向擔任記錄的李清照,說道:
“對于科研寺、工商稅務寺和裁判寺三個新衙門的組建,你要組織一批文章來宣傳,要將朕的思路說清楚,將這三個衙門各自的職能職責說清楚。”
李清照連連點頭:
“只是,有一些制度,臣估計百姓無法接受和理解,可能要接受需要一些時間。
比如訟棍,兩審終審,一事不再理,百姓恐怕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趙桓說道:
“沒錯,正因為如此,所以才需要你們大宋日報加大宣傳力度,這幾天《大宋日報》的銷量怎么樣?”
“在京城銷量很好,每一期都要加印,因為拿出去街上賣的很快就搶購一空了,也有很多人到報社來訂閱了,一定就定全年的。
因為這是朝廷的報紙,上面又有大量的內容,是他們喜聞樂見的,還有朝廷這么多大事喜事,還能看到真正的前方軍情戰報和前段時間精彩的英雄故事。”
趙桓笑道:“還有你這位大詞人的詩詞作,還有張擇端那位大畫家的畫作,對吧?”
李清照有些不好意思,說道:“臣的詩詞跟官家宏圖偉業,大刀闊斧的變革相比,實在是不值一提。”
趙桓突然想起一事,說道:“朝野上下對朕這一系列的變革有沒有說法呀?”
李清照苦笑:“怎么會沒有?每天折子反對這個反對那個的一大堆,只是官家說了,類似這種折子全部放一邊,批閱就可以了,不用理睬。
因此皇后才說了,這些折子就不送給官家,免得讓官家煩心了,都堆在一邊成小山了。”
趙桓說道:“是嗎?還真有意思,不過言者無罪,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吧,只要他們痛快,他們說他們的,朕干朕的事,兩不耽誤。”
“是呀,也只有官家才能以雷霆手段強力推行,要是換個皇帝,只怕誰也沒這個胸襟和膽魄做這么大的變革了。
以臣看來,這些變革都將會使我大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必將都是造福江山社稷的大舉措。
可偏偏就是有一些大臣吃飽沒事干,總是上折子說這個不好說那個有問題,而且還引經據典搬出祖宗法度,搬出前朝類似做法如何失敗等等來,增強他的說服力,真是不知道他們怎么想的。”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