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非常了解歐洲大航海時代給歐洲帶來的巨額財富,他要把大航海時代的成功經驗克隆到宋朝來,掙海外的錢。
畢竟國內市場就那么大,他可以繁榮市場經濟,但會盡可能避免與民爭利,而去掙世界各地的錢,那才是大錢。
同時趙桓還有一個非常宏遠的志向,橫跨太平洋到達美洲,從美洲把當地人已經開始種植的番薯,土豆,玉米等植物帶回來。
這東西可別小看它,現在沒人在乎,可是它卻是中國清朝人口急劇增加的關鍵,這東西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才傳入中國的。
正是由于這三樣東西的入境,極大解決了溫飽問題,使得中國人口巨增,從一億到了清朝末年的三億。
很多人認為這是康乾盛世導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實最主要的是糧食問題的解決,因為土豆,玉米和番薯都是不要求耕地質量的高產農作物。
哪怕沙子地,鹽堿地和傳統的農作物無法生長的荒坡、灘涂等地方都能生長,所以傳入之后很快便迅速的傳播到了大江南北廣泛種植,能養得活更多的人,才使得人口劇增。
所以,要讓大宋發展起來,這三樣東西那可比無數的金山銀山還要重要,而這東西只有中美洲才有。
但是,以現在宋朝的航海技術,能否到達那么遠的地方,趙桓心里還沒有底。
所以他要先組建跨出近海的遠洋貿易做團隊,能夠到印度洋,紅海和非洲東岸,甚至更遠的地方積累航海經驗,然后便可以前往他最想讓大宋艦隊去的美洲了。
從大宋去美洲有兩條航線,一條是橫跨太平洋,但是太平洋太大,一旦迷航很容易完蛋。
另一條就是鄭和下西洋的線路,從馬六甲橫跨印度洋,進入非洲東海岸,再繞過好望角,然后從非洲的西海岸橫跨大西洋進入中美洲。
這兩條路線橫跨太平洋要近一些。畢竟過印度洋這條往西的路線是彎彎曲曲的航線,但是卻有橫跨太平洋的向東航線不具備的優越條件,那就是可以沿途都能獲得補給。
因為這條線基本上都有人類居住,不像茫茫的太平洋,當然這兩條路線趙桓下一步都要開辟。
趙桓對蔡鞗說道:
“皇家遠洋商行的總部設立在泉州,那里有朝廷的造船廠,從這里訂購大型海船。”
泉州是當時宋朝首屈一指的海港,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人口眾多,泉州時而有船舶司專門負責征收來往貿易商隊的關稅。
正因為海洋貿易在泉州非常的繁榮,所以泉州有大大小小數十家的造船廠。
其中最大的一家就是朝廷的泉州船廠,當時已經能夠造出三四十米長,寬十米左右的巨船了,完全可以遠洋航運。
但是趙桓并不滿足,他要造更大的船。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