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他口頭上喊得兇猛,表示愿意充當金國的先鋒攻打大宋,但內心清楚,此舉無異于以卵擊石。
怎會突然走到這一步?
無奈之下,他只得恭敬請眾人進入中軍大帳,并迅速召集各方高級將領商議軍情大事。夏仁宗雖不直接掌管軍事,但也需親自坐鎮參與,他不敢推卸責任,畢竟已在完顏亮面前表了態,必須表現出高度重視此事的姿態。
聽聞要攻打大宋,任得敬及一眾官員皆沉默不語,個個低頭沉思。夏仁宗見狀,心中頗感不快,明明答應得好好的,手下官員卻如此不給力。
他怒氣沖沖,點名幾位將領發言,但這些官員個個狡猾,雖拍胸脯表忠心,表示愿聽從大金朝皇帝和夏仁宗的指揮,刀山火海在所不辭,卻無人敢提出具體的進攻策略。
因為他們深知,攻打大宋無異于自尋死路,無論策略多么高明,終是徒勞。
若遭大敗,制定作戰方案的人必擔首要責任,他們不愿成為替罪羊。
然而,又不能后退,此時除了表態誓死效忠、追隨兩位皇帝外,不敢多言,生怕日后擔責。
金國將領徒單合喜和劉萼這次跟隨完顏亮出征大宋,一直是被動挨打。在幽州折損了一萬多人。在采石磯又損失了一萬人,甚至未與宋軍直接交鋒,就被宋軍的投石機和遠程火箭消滅了兩萬人。
這份苦楚和憋屈一直悶在兩人心里,作為戰將,實在咽不下這口惡氣,早就想打一仗找回顏面。
因此,在得知要攻打大宋的消息后,他們便開始在心中謀劃。與其說是來與那些他們看不上眼的西夏將領討論聯合出兵的問題,倒不如說他們是來部署戰略計劃的。
所以,當兩人看見這一眾西夏將領都不愿提出具體作戰思路后,便直接提出了他們的方案:
大軍經過興慶府向南推進至靠近大宋的兩國邊境,再縱深進攻,目標直指大宋的天府之國——蜀地。
奪取蜀地作為根據地,再順長江而下,便能突破長江天塹的防守,屆時左右皆可進攻。
這一作戰思路與后世元朝破南宋的策略如出一轍。
應該說,從總體思路上看,這一方案是符合實際的,且并不急躁。而且,從這一方向進攻,是西夏軍隊與大宋多年交戰的主戰場,西夏軍對此地作戰非常熟悉,容易取得戰果。
此外,從這里進攻還能切斷大宋隴右都護府的通道,將大宋本土與中亞海外疆土的陸地聯系完全切斷,為下一步各個擊破奠定基礎。
當他們的作戰計劃提出后,自然得到了西夏將領的一致稱贊,認為此方案絕妙,完全可以實施。
于是,方案就此定下。夏仁宗當然不會提出反對意見,而任得敬自始至終只是附和,未提出任何異議。
方案確定后,徒單合喜和劉萼便返回金軍大營,向皇帝完顏亮稟報。
夏仁宗則疲憊地回到他的皇帝行營帳篷休息。
罔國丈已在帳篷里等候。見面后,罔國丈摒退左右,跺腳道:“陛下,你怎么能私自前往金軍營帳?幾乎釀成大禍,你手下一萬雇傭軍都無法護衛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