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登臨大寶,腳下片地枯骨。
皇權,一個使天下人瘋狂變得六親不認的權力終點。
前世的顧幸兄弟幾人如此,以往的一代代皇家子弟亦是如此。
而現在貴為九五之尊,年號為建武的建武大帝,為了那個位置,當年同樣不能幸免兄弟之間的自相殘殺。
甚至老爺子那一代,為奪皇位所發生的事情相比前世顧幸他們所發生的更加的殘酷,更加的無情。
先帝駕崩前一晚,太子遇刺身亡,大周儲君之位懸空。
當時先帝本就彌留之際強弩之末,一聽自己精心培養出來的儲君遇刺身亡。
先帝頓時急火攻心,一口鮮血噴涌而出,一代帝王就此落寞。
前后一夜的時間,不超過十二個時辰,大周的太子與帝王接連歸天,消息一出,朝堂百官恐慌,天下百姓哀號,四周異族蠢蠢欲動。
與此同時大周各地藩王,幾乎在同一時間,昭告天下先帝與太子幾乎同一時間身死,是有奸臣欲要誤國。
瞬間打出了清君側的名號,九路藩王急速發兵前往長安,至此大家都心知肚明,太子與皇帝全部生死,誰快他人一步進入長安,便會占據絕對的優勢。
至此一場為了爭奪皇位的混戰徹底在大周的這片大地上徹底點燃。
混戰耗時兩年之久,在幾乎已耗空大周底蘊的代價下,九路藩王最終,四死,倆殘,一投降,一失蹤,老爺子這才艱難地登上了那個位置。
兩年的混戰,導致大周境內各地戰火四起民不聊生,各地匪患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地冒頭,百姓生活水深火熱度日如年。
而在此期間就連先帝與太子二人的棺槨,也因各種政治因素,使其在長安宮內停棺兩年之久,一直無法籌備國葬,讓二人棺槨入皇陵。
直到兩年混戰結束之后,老爺子登臨大寶改年號為建武元年,才讓二人棺槨入了皇陵。
而一代帝王棺槨,因后世皇位之爭,愣是導致兩年不得下葬,這若傳入后世,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
無論下一任得皇位者是誰,在位期間做了多么厲害的豐功偉績,即便是堪比圣祖的開國之功,此事只要還在史書中流傳,都是一筆無法磨滅的污點。
為了抹除這一污點,建武帝當即下令,將混戰兩年時期的所有痕跡全部抹除。
甚至發出圣旨昭告天下,無論官員還是百姓,皆不準議論兩年混戰的任何事,違者斬。
而兩年混戰的黑歷史,也為建武元年北漠匈奴二十萬大軍叩關,大破墨關后一路南下,接連破大周數州之地一事,埋下了極為重要的導火索。
畢竟同一時間建武帝既要籌辦先帝爺與亡故太子的國葬,讓先帝與亡太子棺槨風光大葬。
又要迅速抽調兵力,剿滅大周境內各地匪患,還要迅速恢復大周各地因為混戰而打殘的各州經濟。
所以內患就已經讓建武帝忙的焦頭爛額應接不暇了,北漠異族此時又來趁機搞事情,二十萬大軍南下入侵大周。
便導致了建武帝,無法第一時間調動國內精銳大軍抵御北漠異族大軍。
讓異族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破了墨關,大軍一路南下,又連破大周北方數州后。
建武帝才極為艱難地組建出了三十萬大軍,讓右相倪廷辰之子倪衡為主帥,緊急領兵北上御敵。
此時的大周國內一邊肅清匪患,一邊前線支援大軍抵御異族。
最終好在大周底蘊還算強悍,沒有在內戰時全部耗空,耗時三年,以十萬將士戰死沙場的代價,才終于將叩關的北漠異族徹底驅趕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