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家院子很大,小半畝地那么大。
除了水泥打好的院壩以外,旁邊還有一部分泥巴地,上面挖著一個兩米不到的水池子。
這個池子當時是老爸蓋房子的時候就挖好了的,因為當時蓋房子需要用大量的水,而門口的小水溝里水量又特別少,所以就挖了個大坑蓄水。
蓄一晚上,水池就滿了,足夠
后來房子蓋好了以后,池子沒有填,因為房后剩下的地拿來當做菜園子了,不管是種菜還是育苗的,都需要澆水,所以這個池子就留著當蓄水池了。
但是今天,張安打上了這個池子的主意。
長箐是一個沿河依山而起的村落,所以沒有什么水塘子。
想著空間里的魚,要是一直不拿出來簡直就是浪費資源。
張安覺得自己又不是一個喜歡浪費的人。
站在池子邊看了許久,水池里的水源目前來源于院子外面的小水溝。
這股水是上山流下來的,雖然小,但是卻已經流了很多年了。
如果現在擴寬池子當魚池的話,只要不發生干旱,基本上不要擔心水源的問題。
而且張安心里還有個秘密,就是自己房子后面的巖石里,鑿開以后會出現一股泉水。
這是十多年以后的事情,那一年天氣十分炎熱,端午節開始就沒有再下過一場雨,一直到
村口的大河都已經干到見底,水井里也干涸了,生活用水很困難。
一直堅持到九十月份的時候,實在沒辦法,村里的人開始組織起來找水源。
找來找去,就只找到三處有水的地方,一處是沿著張安家門口的水溝找到源頭,是一處巖石里。雖然最后撬開了巖石出水也變大了,但是也不止渴。
而好巧不巧的是那一年的冬天,張安回來過年,因為開著車回來,父親把菜地的一部分用水泥打起來當做停車的地方。
院子里那時候因為父親聽說后面宅基地不允許擴建的傳言,便先加蓋了兩間房屋。
要想把車開到后面的菜地只能通過開鑿巖壁。
就是這一鑿,拯救了整個長箐村。
那時候不允許用火藥了,想要鑿開的話就得用鋼釬跟大錘砸開,但是這么干太費力了。
最后張安找了工程隊用開鑿機來鑿。
等把最將整片菜地給淹沒了。
村里人知道后特別激動,還特地弄了塊地跟張安家里兌換出水的那一片地。
直接在這里修了個大水井,這股水據說當時清理地質學家來看測過,水的質量非常好,應該是一股地下水。
后來降雨了,最開始的大水井也出水了。
很多礦泉水的廠商都來村里說想要包下這股水源,甚至還到縣里面去走關系。
但是淋過雨的孩子,更知道傘的可貴。
所以不管怎么說給多少錢,都不答應承包出去。
即使縣里給壓力了,但是在村民們團結一心一致對外的決心下,最后還是保護了這股水源。
要承包出去了,萬一哪天又干旱了,到處都沒水了。
只有這股水還在,那時候別人了錢的,那都是別人口袋里的錢,怎么辦呢。
所以對于水源的問題張安一點也不擔心,大不了到時候找個借口給這股水源打出來。
但是要趁早,晚了的話,到時候私自開采地下水可是要去踩縫紉機的。
心里有想法,腦海里就像想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