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王芳也從外面回來了,手上還帶著一包綠油油的清明菜回來。
這是她去山上的時候遇到,什么東西都沒帶,就用圍裙給兜著回來了。
“媽,晚上做清明菜粑粑吃嘛。”
“一哈就做,你去倒點糯米面出來,一哈我來和面。”
清明菜拌上面粉和在一起,做出來的清明菜粑粑是烏蒙山區一種傳統的清明節氣小吃。
每年到了這個時節,大家都會到山上去摘下清明菜的嫩尖兒回來做粑粑給家里人吃。
小孩子們挺喜歡的吃的,因為清明菜粑粑里面包著餡兒,有豆腐拌小蔥的,有蕨菜炒臘肉丁的等等多種餡兒,所以廣泛受到小孩子們的喜歡。
今天家里沒有買到豆腐,所以就切了辣肉丁跟豬油渣一起包。
長箐村太偏了,附近隔著的幾個村子也不近,所以這些賣豆腐的,賣醬油的販子都不怎么來村里走商。村里人要買的話就得自己到鎮上去。
只有那些偶爾來一次的補鍋匠、炒爆米和收糧食的人會經常來。
以前張安小的時候還有磨刀的老人會經常來村里磨菜刀,但是近幾年沒有見到再來了。
聽家里的老人說,四處給人磨刀的老爺子已經去世了。
現在村里各家都是自己備著一塊磨石,家里的刀鈍了就自家磨。
一直到往后幾年,村里的路修好了,三輪車開始普及以后,村里的商販才多起來。
賣水果的,賣零食的,農忙的時候賣包子饅頭的,賣雪糕的。
張安不會和面,所以就幫著剁餡兒。
把臘肉切成丁,豬油渣剁碎,切點香蔥炒在一起,香噴噴的肉餡就做好了。
等到王芳和好面,把家里烙餡餅的拱底細砂鍋放在火上。
等到鍋面溫度上來了,就開始包餡兒放在鍋上烙。
直至清明菜粑粑烙至雙面金黃,散發著清明菜的清香以后就可以夾下來吃了。
王芳和了一盆面,竟然能包出三四十個餅子。
張安吃了三個就已經吃飽了,剩下的烙好放著,想吃的時候,放在火上烤一烤,烤熟了就能吃了。
最近幾天,每天張安家都會來人。
要么是附近的媒婆,要么是村里的嬸子。
大家都只有一個目的,給張安說親。
媒婆呢是想給張安介紹姑娘,成了自己不光能拿錢,還能給自己漲漲名聲。
村里的嬸子倒是簡單多了,就是想把自己的親戚介紹給張安。
在王芳的期待下倒是見了幾個,但是張安都不是太滿意。
要么就是長得有些豪放,要么是見面了就問張安家里有多少錢,買車了不少錢吧。
反正沒遇到一個讓張安覺得還可以的。
張安雖然說不是一個看臉的人,但是吧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且這老婆呢娶了是要一起過日子的。
讓張安每天對著一張豪放的面容,張安想都不用想,算了。
王芳也是明里暗里的跟張安說道理,但是每次張安都用我還沒到結婚的年紀,領不了證,不著急給回了。
但其實張安的小學同學里,有好幾個家里小孩子已經能跑了
張安倒不是反感相親,上輩子的老婆就是相親認識的。
但是婚后的日子總是有些磕磕盼盼,動不動因為小事吵起來。
既然都猜不到后面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所以張安不打算急匆匆的把這個事情安排了。
至少,也要找一個讓自己看著舒服的吧。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