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吃了一大碗面條,一家人不是太餓,所以張安家的中午飯吃的比較晚了些。
把所有的準備工作做完以后,王芳才開始包粽子。
村里包的粽子有兩種,白粽跟肉粽。
但是張安不喜歡吃白粽,所以王芳就全包了臘肉餡兒的咸粽子。
由于地區飲食差異性,有的人單單喜歡吃甜粽子和甜豆腐腦,而有些人又只喜歡咸粽子和咸豆腐腦。
當然了,還有極少數的人甜的咸的都可以吃,對于他們來說,只是一種食物,無所謂喜不喜歡,能吃就行。
這兩者現在都還沒有開始爆發矛盾,還沒有到后世甜黨與咸黨爭天下的大勢。
但是張安自己,是一個擁護咸黨的忠實群眾,小時候吃習慣了,后世在外地的時候,雖然當地都是吃的甜的,但是張安還是沒吃習慣。
咸粽子、放辣椒的咸豆腐腦,在張安心里永遠是最好吃的。
其實長箐村里的都喜歡吃咸粽子的,但是以前因為家里條件不好,每次都只包了白粽。
張安的老爸張建國他們那一代小的時候,吃的全是白粽,甚至白都沒有蘸的,最多就是自己弄個辣椒水蘸一蘸。
所以到現在才有白粽遺留下來,吃習慣的老人還是每年都包一些,意為憶苦思甜。
村里包的粽子,跟兩廣地區不太一樣。
張安后世看到兩廣包的粽子是長長的,而村里自己包的則是三角椎體狀的。
一家人就張安的老爸坐在一旁看,因為他不會包。
張建國是不會做飯的,更不要說包餃子或者包粽子了。
這些事情他都不會,所以這么多年張安的王芳能一直拿捏著他。
以前兩人偶爾吵架的時候,王芳就不做飯,最多兩天,張建國就得乖乖的低頭。
但是對于張安,王芳從小就手把手的教他。
不會做飯以后是找不到媳婦兒的,即便找到了也要被拿捏。
所以從小就教張安學做飯做菜、學會包餃子、學會包粽子、學會打粑粑。
為的是不想以后兒子成家了不被兒媳婦拿捏。
張建國就覺得自家婆娘怎么就不是一個標準對人呢。
一方面拿捏自己,一方面教兒子不要被人拿捏。
張安跟著自家老媽一起動手,很快就把粽子包好了。
就這樣端午的一天就這么過去了。
對于孩子們來說,該上學還是得去學校,不過是家里會包粽子給他們吃,家里肯夢做的菜會比平時好一些,這個是一件令他們開心的事情。
現在村里大多數的人家,一年四季三餐,基本是都是那幾個菜,平時都不會買肉來做的,除非過年過節。
所以就有那么一句話,大人盼種田,娃娃盼過年。
晚上煮了粽子,晚飯就稍微隨便做了一些。
如果晚上餓了的話,可以隨便弄些吃了。
張安已經很久沒有吃到粽子,所以一頓吃了五個,王芳都擔心他吃了積食。
“小安,你看咱們家這鴨子是不是多了啊。”
晚上坐在院子里,王芳在外圈數了數。
之前家里沒有多少鴨子的時候,倒是一眼就能看的出來有多少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