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者一聽名字就知道區別,可以用泥巴跟石頭來比喻它們倆。
煤塊很耐燒,而煤面就特別容易被燒完。
張安他們村里的大多數人家,一般天氣不冷的時候很少用煤塊。
一整年下來,大多都是用煤面加水,拌成煤團來燒。
煤團是濕的,所以放在煤灶上以后會熏干。
不僅僅可以封住燃燒的火炭,成團的煤會讓灶里的火不那么容易熄滅,堅持到
而
所以現在農村家里的小孩們,不僅放學回來要割草、喂豬、做飯和洗碗,晚上還得拌煤。
村里還專門有一句話,叫做“朝前不管,趕后拌煤洗碗”。
這話多少家里有幾個孩子的時候,那些小孩經常說的。
意思是吃飯的時候比速度,提前吃完的什么都不用管,最后一個吃完的要拌煤加洗碗。
但在張安家就不一樣了,不存在這個比速度的說法。
以前的張安就很討厭拌煤洗碗,因為他們家只有他一個孩子。
王芳跟張建國只要是去地里干活了,這些家務活全是張安一個人做。
為了拌煤,村里每一家人都有個兩個煤坑。
一個特別大的,還有一個特別小的。
大的煤坑是為了買煤回來的時候,有地方存放。
而小的煤坑就是為了拌煤用的,一般情況下小煤坑都是在自家門口,這也是為了方便。
而拌煤很簡單,把煤面鏟到小煤坑里,往里倒一些水和黃泥巴。
用家里的鋤頭在煤坑里來回攪拌,有時候還需要用到煤棒來沖錘。
關于煤棒,大多數人家都是砍一節碗口粗的樹回來砍的。
到了后幾年,也有人家直接用鐵錘的。
所以農村拌煤又叫沖煤。
而拌煤的時候,加的黃泥巴,主要是為了拌好的煤面能更好的成團。
另外一個是為了燒火的時候,稍微節省一些煤,畢竟這都是錢買的,能省一點是一點。
但是黃泥巴也不能加很多,都是有比例的,加多了這煤團根本就燃不起來,沒法燒。
雖然后世張安使用了二十多年的電磁爐、燃氣灶。
但是拌煤這件家務活,一直都是圍繞著張安的整個童年。
基本上從他七八歲開始,家里的煤都是他拌的,相信對很多人都是這樣的。
冬天很冷的時候,就不能單單燒煤團了。
因為煤團很容易燒盡,不容易維持爐火的溫度。
尤其是這兩年開始,很多人家都買了鐵爐子。
所以特別冷的時候,就得燒煤塊了。
縣里好像有專門打煤餅賣的,只不過都是賣給縣城里的人用的。
煤餅以前就是一個圓圓的煤團,正好就是家用的爐芯大小。
這兩年就開始出現蜂窩煤了,大概一毛五到兩毛錢一個的樣子。
紅巖鎮上也只有少數人買蜂窩煤來用,這些農村就更不會有人買了。
現在鎮上沒有人家專門賣煤,主要是不賺什么錢,現在煤太便宜了。
而且縣里有專門賣煤的地方,叫做煤管站。
村里要買煤,不管是煤面還是煤塊,都要去鎮上的煤管站買。
那邊其實也能包送回家的,但是跟買磚塊一樣的道理,你得買的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