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能不做,不做的話別人就不單單是說小話,傳出去都是罵名。
以后家里的兒子姑娘說親找人家的時候,口碑名聲都會受影響。
農村人就是這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很多人都絲毫不管別人當事人的家庭條件,只顧著自己看熱鬧說風涼話。
所以那些笑話別人的人,等輪到他們的那一天,他們也只能咬牙硬上。
而作為女兒女婿,要去守靈送行,這些都是該做的。
可是動不動上豬羊祭,這樣祭那樣祭的說法。
張安覺得這多少是有些道德綁架。
雖然按照本地的習俗,女兒女婿家那邊來送祭,外家這邊必須要打發回去。
以前倒是還對等,但后來慢慢的就變了。
打發是打發了,可就跟那種幾十萬的彩禮,嫁妝卻是十幾床被子一樣的方式,給你個名頭。
可能有少數人家,郞舅關系處的比較和諧。
或者是家里還有一個比較公正的老人做主的人家。
等到老人的事情辦完,會按照物價給來送祭的姑爺一家原價打發回去。
但這樣的人家非常少,張安基本沒見過幾家,有時候能有一半就非常不錯了。
大多數情況都是給你幾床被子或者其它的東西,你就回去吧。
而老人留下的一切家產、還有葬禮收來的禮金。
大多數情況下,一分錢沒有女兒女婿家的。
因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這些東西,辦完老人的身后事之后,基本是幾個兒子平分。
這會兒每家都四五個兒子,老人一走之后,他們為了爭家產還能拼個你死我活。
所以怎么會舍得分出錢來打發呢,多數人都是留著自己多分點。
對于條件好點的人家,這點東西可能不算什么。
但對于一般人家或者是條件不太好的那種家庭。
這一頭豬一頭羊弄下來,說不定就把家里的積蓄榨干了。
對于這樣的事情,張安是深有體會。
后世張安的外婆去世之前,心里就念叨著張安一家人。
因為這么多年來,他們家那邊對姑爺一家實在是有些過分。
所以老人臨走前,借著回光返照的時間,當著村里一眾老輩的面。
讓他們見證,不許王芳和張建國去給她送祭,她不需要那個過場。
而且按照兩家人的情況,姑爺一家來送祭,最后怕是被子都弄不了一床回去。
有了老人的遺言,誰也不敢放肆,畢竟那么多老輩見證呢。
所以張安那幾個舅舅,把這事一直憋在心里。
過了兩三年,張安的外公也油盡燈枯。
可不知道是這老頭子自己犟,還是幾個兒子在他耳朵邊吹風。
因為他們家這些人,就以張安的外公為首,帶著張安那幾個舅舅,一直看張建國不入眼。
老頭子臨走前,要求張建國兩口子要去送祭。
而且還要求了必須三百斤以上的大肥豬,和一百多斤的大肥羊。
要不然他死了也不會瞑目。
這話可把張建國聽笑了,可這是苦笑。
張建國早就知道自家必有一劫,可沒想到在這里等著他們家。
雖然很不想去,但是人言可畏,你不去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