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山里,因為泉眼比較多,一直往外冒著泉水,所以就被大家叫做水井沖。
有的泉眼比較大,流出來的水都已經淌成了一條小水溝。
而有些泉眼較小,只能看到它們有水冒出來,附近的地面上濕漉漉的。
當然了,這里還有好些看不見的泉眼都埋在地下。
長箐村后的那條河溝里,有一半的水量是從遠處的山上匯集而來。
而另一半的水源,便是這些水井流出來的山泉水。
正常的時候,整個夏秋季節它們都不會斷流。
一直到秋末以后的枯水期,它們的出水量才會變小。
在張安腦海里好幾十年的記憶中,這些山上的泉眼只斷流過兩次。
而那兩次,都是因為天氣大旱。
很多泉眼可能斷流過后,即便是再發水,也不會再出水。
而水井沖的這些泉眼,雖然經歷過干旱,但等到發水期以來,它們又繼續流出水來。
可以說,它們一直在滋養著長箐這個村子。
從科學的層面來說,可能是因為大河的存在,這里已經單獨形成一個水域。
只要大河不斷流,這附近的水域也不會直接干涸殆盡。
張安走進林子里,只有幾聲“呱呱呱”的叫聲傳來。
畢竟石磅這些家伙不喜歡白天活動,這會兒還縮在石頭底下,或者巖石縫里呼呼大睡呢。
白天能聽到它們的聲音都已經不容易了,這還是因為這片林子里的樹比較多。
所以周圍的環境比較陰暗,所以才會有少數幾只出來活動。
不過到了晚上天黑,它們就會睡醒,到時候都會跑出來開始覓食。
這貨的聲音大的離譜,通常隔得老遠就可以聽到它們的聲響。
所以很多人抓石磅,都是半夜半夜三更打著電筒出來活動。
因為它們的叫聲,不怕找不到它們在哪里。
比如張安這會兒,就順著剛剛的叫聲尋了過去。
最后在兩塊大石頭中間,看著一只石磅正在吃著剛剛落下去螞蚱。
眼前這只有個三四兩大小,已經算得上大貨,不過張安并沒有動手抓它。
這些家伙對生活環境非常挑剔,在張安的認知里,僅次于娃娃魚。
它們喜歡生活在有水的林子里,尤其是水質好的深山老林。
水質稍微差一些,它們就活不下去,所以這玩意兒可以說是喝著山泉水長大的,
故而又有著“山泉活人參”的名頭。
正因為如此,它們的營養價值非常豐富,味道鮮美。
論營養,牛蛙都要遜色石磅一頭。
而且牛蛙是引進的外來貨,而石磅,則是咱們國家土生土長的物種。
生在大山里,張安小的時候就吃過不少石磅肉。
張安還記得,小時自家爺爺還在的時候,抓到最大的石磅足有一斤多。
當時放著豬油蒸上這么一只,張安一個人吃不完。
聽著林子里傳來各種蟲鳴鳥叫的聲音,張安找了個有石頭的高處坐著。
雖然這些聲音有些吵鬧,但張安卻覺得非常安寧和愜意。
在山上待了半餉,張安也覺得該下山回家了。
這山林里水汽太重,待上一會兒感覺還好。
但待的時間久了,濕氣容易入體。
張安剛準備起身,突然瞳孔巨變,額頭上冒了不少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