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后來,那邊山上的一位道人,從遠方云游回來的時候,帶回來幾株紫竹。
就這樣,原來還是一大片土坡子的地方,在多年以后就變成了現在的竹海。
也不知道從時候起,這里就被叫做紫竹林。
對于老人們說的這個故事,大家都沒有一絲懷疑。
畢竟紫竹林后方的山上,還有一座道觀的存在。
張安對那里可不要太熟,因為他小時候經常去。
事情是這樣的,因為王芳的身體原因,張安算是一個早產兒。
那會兒張安剛出生的時候,非常細小瘦弱。
小小的一個人兒還沒有五斤重,很多人看了都搖搖頭。
在他們看來,張安這個娃子不太容易養得活,尤其是在條件艱苦的山村里。
但是那時候,張老爺子并沒有放棄張安這個大孫子。
花了家里所有的錢,到處拉賬,給張安買奶粉買補品,硬是將張安給養了下來。
一直到了三四個月大小,張安才算得上一個正常的嬰兒。
不過即便這樣,也時不時的就發燒生病。
后來張家一個年紀最大的老太爺說,張安這是因為沒有菩薩護著,所以才會這樣。
想要讓他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成長下去,就得給張安找個干保爺,也就是干爹的意思。
但是一般人的人命不夠硬,護不了張安,得找一個命格比較硬的人才行。
最后四處打聽之后,最合適的人選便是紫竹林山上的那個道人,喚作張一行。
張老爺子得知之后,便抱著張安,帶上全家人上門。
想要請求張一行將張安收做干兒子。
而張一行心腸也非常好,在聽了張老爺子說完前因后果之后。
沒有什么猶豫,便同意了張老爺子的訴求,收了張安當做干兒子。
說來也怪,從張老爺子抱著張安去給張一行道長走過禮之后。
張安就沒有再跟以前一樣,三天一小燒,兩天一感冒。
雖然長得還是比較瘦小,但卻是健健康康的長大成人。
而張安四五歲之后,也經常跑到道觀里去找張道長。
張一行道長也很喜歡他,時不時就給他說上一些故事,給他抓上幾只松鼠和小鳥。
就這樣,張安養成了喜歡爬樹抓鳥的習慣。
那里說是道觀,其實也就是幾間土房子,茅草屋,旁邊還有幾塊田地罷了。
只不過后來,在張安七八歲的時候,張一行道長就外出云游。
一直到后世,張安都沒有見到張一行道長再回來過。
張安從小就聽張一行道長說,張一行算是一個孤兒。
在很小的時候就被上一任老道長給撿到,帶到這里當做弟子撫養。
而他最想去的地方,便是青城山和武當山。
后世的時候,張安也專門去了這兩個地方,卻是沒有再見到過自己這個干爹一次。
所以對張安來說,紫竹林這個地方,在他的童年里面,也占了大量的篇幅。
張安順著山路一直往前,小虎早已經在前面探路。
看完記得收藏書簽方便下次閱讀!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