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看起來雖然也是白色,但并沒有白銀那么閃亮。
所以這玩意兒一般都是賣給苗族人民們給家里的女兒們打造銀飾用的。
當然了,有些人家可能家境比較好,條件也要優越一些。
為了面子,在給家里的閨女打造銀飾的時候,直接買的足銀。
放到后世,因為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這些少數民族的服飾得到大家的喜歡。
很多人看到了商機,便開起了作坊或者小工廠,專門批量制作這些衣服跟銀飾。
一開始的時候,很多人確實是真的喜歡,出去玩了會買一套帶回家。
因為有機器的介入跟批量制作,省了很多人工,再加上選材也相對要差一些,所以價格就便宜了下來。
當然了,這么一套衣服,雖然別人喜歡,但如果賣的太貴,也不會有幾個人想要購買。
但是到后來,買的人越來越少,大多數人都是到了當地,在景區直接租一套。
畢竟這玩意兒穿過一天之后,新鮮感過了,照片拍了,卡打了,體驗過了之后就沒什么興趣了。
高價買回家里去,放著也是吃灰。
但蘇穎可不一樣,雖然她并不是苗族女子,但她可是一直在村子里。
她喜歡那就給她準備上一身,以后村里有什么活動,她也可以加入那些小媳婦大姑娘的隊伍,跟大家一起湊熱鬧,反正不至于放著吃灰。
“這還可以買嗎?我聽人說,苗族女子一生只會做一套衣服,便是自己穿的那一套。”
聽了張安的提議,蘇穎心里有些雀躍。
雖然她是城里人,對別人的習俗不是很清楚,但好歹她也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
很多東西就算不知道,她也是聽別人說過的。
“這當然是可以的,等周洋結婚以后,我們就開始找人做。”
苗族女子一生只做一套衣服的說法確實存在,但并不是一生只能做一套。
一是因為這套衣服是純手工制作,不管是裁剪、印染亦或者繡花都很費工夫。
而且她們的一整套衣服少說也有十幾件,要全部做完,按照現在的手工的速度,怎么也要花上三五年。
另一個是這些衣服是自己做了自己穿,料子什么的自然是要選擇上好的料子。
再加上干活的時候,亦或者平日空閑時間也不用穿,一般都是過節,或者有什么事情才會盛裝出席。
所以穿的次數少,而且料子結實,再加上平時放置妥當,穿一輩子那不是妥妥的事嗎。
張安甚至見過村里很多老人,上了年紀以后,就把自己年輕時候做的衣服傳給自己的女兒或者媳婦。
畢竟上了年紀之后,她們也不大經常穿那一身衣服,而且也撐不動。
張安想給自己媳婦弄一身,但也沒想著要弄全套齊全。
他想的是像后世景區那樣,把一些不必要的小部件就可以裁剪到一起。
要真給搞個十八件出來,一來是耗費時間,二是他也舍不得讓蘇穎撐著那么重的衣服。
畢竟自家媳婦,自己心疼嘛,蘇穎又不是真正的苗族女子,只是穿個好看,不用跟她們一樣守規矩。
到了半夜,女方家里就開始找地方給張安他們這些來迎親的客人休息。
畢竟接新媳婦得半夜五點多以后,那時候走完一切流程,將人接到長箐的時候正好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