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蘇穎每天的伙食都是張安用空間泉水給做的,那肯定比正常人要恢復的要快。
“都是自己人,就不用再說這些了,我也是看著小穎長大的。”
宋阿姨擺擺手,回應道。
連張安說要請她們這些醫生吃飯都被她毫不猶豫的拒絕了。
由于時間還早,出院以后張安就帶著蘇穎回家了。
吳秋萍之前請的假還沒用完,所以要跟著一起去長箐照顧蘇穎。
并不是她覺得王芳照顧不好,只是她想要盡到一個母親的心意。
可是這就苦了張安的老丈人,每天下班以后只有他一個人在家,飯也要自己做。
最后他干脆不做了,在單位食堂吃了再回來。
還好家里還有張安給他的那一對小黃鸝,每天聽著那清靈悅耳的鳥叫聲,讓家里稍微熱鬧了一些。
從醫院回來,蘇穎就開始在家里坐月子。
張安一家在村里的人緣很不錯,村里的大家知道蘇穎回來了以后,都上門過來探望。
進入十月,大家就都忙活起來了。
雖然地里重新補種的玉米還沒到收割的時候,田里的稻子也絕收了。
但是并不代表就此不管不顧,尤其是田里的稻子,不管有收無收,都要把它們給割了。
要不然來年的時候,這田里根本沒法種莊稼。
張安家里也要動手,因為有吳秋萍在,所以王芳就跟著張安爺倆到田里去割稻草。
說是稻草,一點都不為過。
雖然七月那場暴雨過后,老天爺變得風調雨順。
這田里的秧窩子也長得很大一窩,張安一手都差點握不了。
要是換做以前,這么一窩稻子割起來都是沉甸甸的,要有不少稻谷。
可是今天不行了,秧窩子是比以前要大很多,可是提起來輕飄飄的一點重量都沒有。
張安仔細看去,一根稻桿上面幾乎大半都是沒米的稻殼,有米的谷子只占了很少一部分。
忙活了幾天,總共六畝的水田總共出了一百多袋谷子。
但是這些谷子不正經,盡管裝的滿滿的,但是根本沒有一點重量。
就連王芳都能輕輕松松的背起四五包,注足以看到里面的空稻殼有多少。
搬回家里用風簸揚了一道,把空稻殼給吹了出來,真正的谷子才有不到二十袋,曬干了估摸著有個一千多斤。
平均算下來,畝產兩百多斤,絕收了百分之六七十。
這其實已經算是很好的結果了,他們家還能有這么多谷子。
村里的其他人還不如他們家里,好一點的人家,估計一畝能有個百來斤谷子。
差一點的人家,就是那些一直被河水泡了二十多天的田里,割下來的全是空稻殼,一顆帶米的谷子都沒有。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