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時代已經進入了八零年,但在偏遠的陽城縣,農村人的交易,還以物易物,這種原始的手段在進行!
可以這么說,當時陽城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農村人,沒見過‘存折’長啥樣!得有一半以上的社員,沒見過最大面值的大團結!也就是老黑十!
雖然法定貨幣是軟妹子和糧票,但農村人更相信糧食!當時有這么句話,家有金銀十萬,不如粗糧一擔!
當時給閨女找婆家,第一要看的就,是男方家糧食甕和垠子(地窖)。一家五口,若是有一兩甕糧食,垠子里再有點地瓜,地豆子,老南瓜啥的,那就是頂好的婆家!
大家實在是被餓怕了,但凡能吃的,都能進嘴!五道嶺的閨女,為什么那么多人嫁到了拐子河,就是因為拐子河有山!
趕上災荒年,樹葉子樹皮都是救命糧!草根都是好寶貝,何況拐子河緊靠文河,餓急了,水草撈起來嚼咕了咽肚子里,也能活命!
“俺用棒子面,給恁換地豆子和老南瓜行不!”破棉襖老漢一張臉上滿是溝壑,黑黝黝的臉膛盡是愁苦之色:“家里糧食不多了,換點粗糧能多撐些時候!”
粗糧細糧的概念,是隨著時代一直改變的!八零年之前,棒子面在農村算細糧,地豆子芋頭南瓜算粗糧!
等分田到戶糧食多了,棒子面就由細糧的寶座上跌落神壇,變成了粗糧!八十年代以后,白米白面才算細糧!
“伯!俺家糧食也不多,只賣現錢,不換別的!”這一些地豆子和南瓜,是白雪爺奶讓她拿出來賣的!就想弄點現錢,過年后讓白雪交學費用:“過完年交學費用呢!”
這點地豆子南瓜也就十幾二十來斤,又是粗糧!最多也不過能賣一兩塊錢,學費肯定是不夠,但好歹能讓學校緩一段時間!
很多人以為,八零年之前屬于義務教育,是不收學費的!那他肯定沒經歷過那個年代,不了解當時的狀況!
所謂義務教育的定義,當時和幾十年后可完全不一樣!義務教育,是父母有義務送孩子去上學,而不是學校有義務免費教學!
就以八九年為例,當時小學的學費是多少錢呢!十二塊八毛錢,那還是一年級的學費!別看就十幾塊錢,當時照樣有很多孩子交不起學費!
至于八零年是多少錢,不太清楚!但初中當時的學費,不會少于十塊錢!為什么那個年代上初中的少,實在是沒錢,交不起學費啊!
“那算了!錢可沒有!咱可舍不得拿糧食換錢!虧得慌!”一聽白雪只要現錢,破棉襖老漢扭頭就走!
在大集體時代,大部分農村是沒有來錢路的!夏秋兩季,村里都是只發糧食!想用錢可以,拿自家分的糧食,去鄉里的糧站換!
只不過去糧站換的話,可就虧多啦!古代有句話叫做大斗進,小斗出!擱大集體時代也相差仿佛!
農民吃不了,或者說從牙縫里省出來的糧食,想換成錢!只能去糧站賣,但是價格上,就要比市面上(黑市)便宜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