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哪怕再不愿意,也不得不眼睜睜看著工匠的地位一步步提升。
商人們看到前面排著長隊,他們也不敢有什么怨言。
朱吾適再好說話,那也是王爺啊。
不能插隊,就只能干著急了唄。
告示上可是寫得清清楚楚,只收兩百人,萬一輪到自已的時候,名額剛好滿了怎么辦。
在眾人焦急的等待中,招生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工作人員主要負責核實學生和家長的身份,以及收學費。
學費定得不高不低,只要不是太窮,都給得起。
除了學費外,還有伙食費。
朱吾適本來想要把伙食分等級,然后創收的。
后來想想還是算了,過早在學校搞出三六九等,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還是一視同仁的好,畢竟同窗情誼還是挺重要的。
如果讓學生們拉幫結派,不利于以后的工作啊。
而且工商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階級敵人。
工人負責發明創造生產,商人負責銷售,這兩者缺一不可。
沒有商人銷售,工人的勞動成果一文不值,沒有工人生產,商人銷售個屁啊。
朱吾適本來就想一步一步把商人從糧食買賣這一環節引導出來,讓他們不要總是盯著糧食買賣。
如果大商人的收入來源都靠糧食買賣,那他們必然會操縱糧價。
就算有朝廷調控,效果也就那樣。
糧價波動太大,受影響的還是百姓。
如果商人的經營范圍擴大,不再只盯著糧食不放,對于普通人來說是好事兒。
每次糧食漲價,其實受益的都不是最底層的農民,所以糧食價格還是趨于穩定的好。
最近幾年大商人都去搞外貿,開工廠了。糧食的價格還算比較穩定。
糧價穩定就意味著農民的生活穩定,不用擔心今年有吃的,明年就得餓肚子了。
農民生活穩定了,朱元璋又開始推廣畜牧業養殖。
好吧,其實就是鼓勵百姓養豬養羊養牛,養雞鴨鵝。
大明人口連一億都沒有,基建又不好,豬草什么的很好找的。
以前生活沒盼頭,天天盯著一畝三分地,生怕糧食減產。
現在糧食產量提高了,百姓手里有余糧了,心思也就活泛了。
抽空養點兒家禽家畜,沒事兒去割草喂養,養大了不管是自已吃,還是賣了創收,都是不錯的選擇。
尤其是江南地區,商人賺錢了,就業崗位就多。
朱吾適又成立了工商局,不定期去調查,凡是發現惡意壓低工人工資,甚至克扣工資,欠薪的行為,都會第一時間制裁。
工人賺錢了,自然也愿意改善伙食,農民喂養的家禽家畜不怕賣不出去。
這就是共同富裕,朝廷賺得不少,商人也很多,工人和農民雖然少了點兒,但是也比以前好多了。
朱吾適下一步的目標就是,發展大明的同時盡量縮短貧富差距。
這個其實很難辦到,所以朱吾適說的是縮短。
怎么縮短,他心里也只是有一個大致的想法。
提高商稅,盡量找到一個商人會肉疼,但是又不至于打消賺錢積極性,甚至造反的點兒。
一步步提高工人的工資。
這樣的話,商人和工人的生活都會變得更好,雖然商人可能拿到了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