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代入到了扛大包工人的視角,滿腦子都是如何讓商人提高他們的工資。
殊不知,每個行業的工資水平,其實都不能獨立看待。
如果同行業,同城市。
這里工資高,那里工資低。
那可能是工資低的有問題。
但是如果一個城市,同一個行業工資水平都差不多,那就不是一家的事兒了。
就好像現代搞it的,在北上廣深一個月兩萬,到了內陸省會一個月1.5甚至1萬。
然后你說這是內陸省會那些公司的問題,他們就應該跟北上廣深的公司看齊,給員工的工資也應該參照那邊的標準。
這就是強人所難了。
兩個地方根本就沒有可比性的。
北上廣深工資高,但是消費也高。
內陸城市工資低,消費也低。
關鍵是內陸城市大部分公司是沒有北上廣深賺錢的啊。
回到揚州,碼頭扛大包工人的工資都沒有應天府的高。
這一點朱元璋就非常的不認可。
理性來說,不認可是應該的,想幫工人爭取更多的工資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兒。
但是怎么爭取呢?
朱元璋的做法是,加入工人階級,感同身受,然后去跟資本家要高工資。
是的,朱元璋就是這么想的,他現在滿腦子都在想如何讓那些資本家提高工資待遇。
如果讓朱吾適知道了,他只會無情嘲笑朱元璋。
資本家又不是大善人,你讓他們加薪他們就加薪啊?
說句不好聽的,如果工人不需要工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資本家是真的很樂意不給工資的。
在朱吾適看來,想要讓資本家加薪,最直接的辦法是什么呢。
是以現在的薪資水平招不到人了。
還是拿現代舉例子,疫情過后,經濟下行。
一個月薪三四千的工作都有好多人搶著要。
那么請問,資本家為啥還要主動加薪呢?
花三四千就能請到人,而且還有得挑選,人家為啥要給五六千呢?有錢撐得?
為啥工資低,經濟下行了啊。
指望資本家大發善心是不行的。
一來人家也不愿意,二來他們也不一定有那個本事發善心啊。
所以朱元璋作為一個皇帝,應該做的是想辦法提高整個國家的經濟,而不是想著怎么從資本家口袋里掏錢到窮人手里。
有那個扛大包的功夫,他還不如去揚州城各處轉一轉。
看看其他行業的人收入怎么樣。
再想想為什么扛大包的收入低啊,應該怎么拉動整個城市的經濟呢。
一個城市的經濟都發展了,扛大包的工資自然是會漲的。
水漲船高嘛。
資本家到時候不給人漲工資,那是真的招不到人的。
這樣一來,問題圓滿解決。
不僅扛大包工人的收入漲了,整個城市的人都受益了。
這才是最好的處理問題的方式。
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然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朱元璋不是想不到,他就是代入太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