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孝廉對待這個問題很認真,他沒有第一時間回答,而是坐在椅子上開始冥思苦想。
十多分鐘后,賈孝廉才回答問題。
“在我看來,會所其實就是個交換信息的場所。以往大家都是跟自已相熟的人做生意,就是因為跟不熟的人做生意沒有保障。
如果有會所的話,挑選合作伙伴的時候完全可以把圈子擴大。
會所其實就給他們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凡是能進入會所的,必然是要審查過的,騙子肯定不能進。
如果會所成員經商期間存在欺詐行為,會所完全可以把他的所作所為公之于眾,然后把他踢出去。
這樣一來,他的利益必然受損,以后沒人會再跟他做生意了。
有了這層保障,商人們肯定愿意在會所談生意。
另外會所也是一個學習的場所。
就拿我來說,我現在的主業就是販鹽,如果我想要涉足其他行業,光是學習,就需要很長的時間。
有了會所的存在,我想要涉足哪個行業,就可以找哪個行業的人合作。
這樣我不就可以輕易的踏足這個行業嘛。
商人之間也是有圈子的,有時候愁的就是進不去圈子。
還是那我舉例子,我在老家還有些別的生意。就是做茶葉,文房四寶。
我現在的心思都在販鹽上,我希望老家的生意可以找一個靠譜的合作伙伴,使我的貨物有一個穩定的出貨渠道。
目前我認識的人里面,業務其實都是重合的。
我有茶山,他們也有。
我做文房四寶,他們也做。
下游的合作伙伴沒有人能一下子把我的貨物都吃下。
這就導致我們年都要抽出一些時間去處理這些貨物。
賺錢確實是賺錢,但是沒有販鹽賺得多啊。
如果有會所的話,我完全可以借助會所跟專門做外貿的商人聯系上,將我的貨物全都賣給他。
不是說只要是大明的商品,在歐洲賣得都很好嘛。
其實我之前去過杭州。
但還是那個問題,人家有自已相熟的合作伙伴,對我不放心!”
大明商人的利益其實是沒有太多保障的。
社會地位太低了。
也就鹽商的社會地位高點兒,那也得到大明中后期了。
商人在交易的過程中如果被坑了,當地官府多半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反正都是一群奸商,狗咬狗一嘴毛,管他們干啥。
為了避免被坑,商人開始以地域抱團。
老鄉幫老鄉嘛。
當然了,到后世就成了老鄉坑老鄉了。
賈孝廉說的很好,非常的好。
朱吾適搞揚州會所,就是這個初衷。
大明的商人做生意就是喜歡逮著熟人薅。
咱倆是熟人,啥生意都一起做。
跟他不熟,那就不要打交道。
這樣是不行的。
太容易抱團了。
人一旦抱團,就會惹出事端。
而且還會導致社會不穩定。
別說是古代了,放到現代也是如此。
馬小云的什么湖畔大學為啥開不下去了?
官本位的國家,上位者不可能被資本裹挾的。
封建王朝,皇帝就是天。
又被官裹挾,還要被商裹挾,那這個皇帝還當個屁啊!
那不就成了英國皇室了嘛,就是個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