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球后的狂人顯得很激動,這是他今晚的第一球。
他絕對是全隊最想擊敗馬刺的球員之一,因為幾年前,正是馬刺阻斷了他的冠軍夢。他堅信,如果尼克斯在1999年成功奪冠,那一黑到底的童話故事足以讓他們躋身1970年的尼克斯之列,成為至高無上的傳說。
于飛看出來了,斯普雷威爾很興奮。
而且,興奮的同時,手感還很熱。
這一點在賽前熱身的時候就看得出來,開場后,斯普雷威爾折返跑了五分鐘,暫停回來投出第一球,仍然進了。
于飛相信他會在今晚爆發。
另一邊,又是帕克。
他的速度讓雄鹿防不勝防,即使是在可以上手的時代,要想摁住這種小快靈首先得要反應得過來。
雄鹿這邊,于飛跟不上帕克,雷·阿倫也沒戲,防守技巧和經驗最好的斯普雷威爾已經被帕克當清晨馬路過了一次又一次。
帕克的問題是,在三分線內可上手的時代,他會遭遇可怕的切球威脅,因此,與其自己冒險完成進攻,不如把球傳給鄧肯。
鄧肯接球,倚著梅森強行出手,不中,但造成犯規。
罰球線上,鄧肯罰中第一球,卻罰丟第二球。
這一幕被喬治·卡爾看在眼里。
正常來說,如果是手風不順,罰丟的應該是第一球,然后第二球調整回來。可鄧肯卻是第一罰命中,第二罰偏出。
如此表現很符合鄧肯迄今為止的季后賽罰球命中率:62%。
這已經不能用不穩定來形容,這是有數字為證的不準。
卡爾突然有了個想法。
該想法在鄧肯背打再次硬吃梅森得手后,變得堅定。
砍鄧一念起,剎那天地寬。
首節結束,雙方從開局的順風順水,到中期的局部撕咬,再到節末的一分難得,馬刺形象地演繹了如何把一場比賽從好看變得“很他媽難看”的全過程教學。
24比22
雄鹿領先馬刺2分。
節間休息時,喬治·卡爾向球員提出了“滅佛戰術”。
當鄧肯發起進攻時,附近的人要給予強力包夾。
如果鄧肯打到籃下,不管怎樣,給他犯規。
如果他在有利位置形成投籃動作,狠狠犯規。
只要鄧肯在場,聯防要從頭到尾。
馬刺隊內三分命中率最準的三人分別是斯蒂夫·科爾、馬努·吉諾比利和布魯斯·鮑文,前兩個都是替補,鮑文只投底角三分,而帕克、杰克遜等主力球員都是三分不準的球員。
這就是雄鹿堅決包夾鄧肯的信心來源。
次節,打滿首節的鄧肯繼續出場。
小球時代的養生、合理分配出場時間、保護絕對核心等概念在當代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單核的馬刺,鄧肯季后賽期間場均出場42分鐘。
基本上,只要比分不拉開,就一直在場上待著。
雄鹿比馬刺好點,第一節讓于飛休息了兩分鐘。
然后,卡爾讓于飛上場打第二節。
“滅佛戰術”正式實施。
盡管針對性極強,但鄧肯依舊是雄鹿無法解決的一個難點。
包夾鄧肯效果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