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人也不是傻子。
他們早就進行了堅壁清野。
唐軍沒找到多少糧食,也沒擄到多少人。
處于這等惡劣的天氣中。
吃飽飯,不僅是為了填肚子,還是為了保持熱量。
尋常,兩天不吃,也許只是餓的頭暈眼花,但在冰天雪地之中,兩天不吃,就算餓不死,也會凍死你。
強忍了兩天,軍中倒下之人,一日比一日的多,士氣開始潰散,軍心開始瓦解。
無可奈何之下。
李績和張亮只剩下一條路:撤退。
兩人帶著各自部下,一路忍饑挨餓頂風冒雪,等到撤回至大唐境內時,原先的十萬兵馬,已經不足萬人。
或許。
高句麗是真的有幾分氣運。
當年,隋軍一而再再而三的將高句麗推至懸崖邊,只要在伸手輕輕推一下,高句麗就可亡國滅種,
但是。
每當只剩下那一下的時候,老天爺要么降下暴雨,讓那鴨綠江水位暴漲,沖斷隋軍的補給線,要么就是降下大雪,斷絕隋軍的輜重。
等到隋軍丟盔卸甲的逃離之后,不管是大雨還是大雪,都會神奇的立刻停止。
隋軍是那般,唐軍也是如此。
當李績和張亮撤退之后,暴雪卻是突然的停了。
喘過一口氣的高句麗人,趁機將遼東又給搶了回去。
從夏天到冬天,將近大半年的時間,唐軍付出了糧食,付出了人力,付出了性命,最后,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李世民這心里頭,如是被石頭狠狠砸了一下。
這種功虧一簣的失敗,最是讓人咽不下氣。
李世民如當年的表叔楊廣一樣,心里頭充滿了不服氣,充滿了不甘心,認為高麗人太過于僥幸。
皇帝不服氣,于是想調兵遣將,等到來年開春,在跟高句麗干上一場。
在臘月的最后一個早朝上,李世民不僅表示,要跟高句麗硬剛到底,甚至還露出了御駕親征的心思。
對于攻打高句麗,朝中多數人本來就不愿意,如今李績和張亮已經栽了一個大跟頭了,李世民卻還不信邪,非要跟個小小的高句麗犟上,武夫們對此自然高興,這些個殺才,看熱鬧不嫌事大,巴不得鬧得越大越好,但是文臣們,就不開心的很了。
刑部侍郎張行成站出規勸道:“皇上,高句麗與我朝,千里之遠,何須非于此等小國一較高下。”
“李績與張亮,接連給予高句麗痛擊,此次高句麗能免于滅國之患,皆仰賴天降暴雪,這等僥幸之事,再一不可再二,臣想,高句麗此時,必然惶恐不已,日后,絕不敢再不尊我朝。”
“當年,隋室一而再再而三征伐高句麗,致使天下大亂社稷顛覆,前車之鑒尤未遠矣,今日不可不防,臣請陛下三思。”
“臣等,請陛下三思。”
“前車之鑒,不可不防。”
文官隊列,站出一大片。
阻力不小。
李世民看向了房玄齡。
“皇上…”
房玄齡頓了頓,垂首道:“臣也覺得,不易大動刀戈,高句麗非我朝心腹之患,其一時張狂,李、張二位將軍,已讓其知曉我軍之厲害,高句麗日后,必然…”
話沒說完,李世民不耐的擺擺手,轉而又看向了長孫無忌。
“皇上,高句麗狂悖,的確該以懲戒,但大動刀兵,所需考量之事不少,臨近年節,再有二十余日就將休朝,就算要動刀兵,怎么也得等到來年在做準備,是否要起大戰,不妨等到來年再說。”
長孫無忌這個老狐貍,即未站隊朝臣,也未支持李世民,兩不得罪的打了個太極,使出了拖字訣。
李世民無奈,起身甩袖,不耐煩的說了聲退朝。
群臣三三兩兩退去,不停溝通著高句麗一事。
李世民回到兩儀殿,獨坐著生著悶氣。
高句麗就是皇帝心里的一道坎,不將這道坎平了,李世民總覺得自己的千秋功業,是不圓滿的,他十分渴望能在自己手里,將高句麗這個國號給抹除,但是,前朝的阻力,成了他實現夢想的一大障礙,皇帝很是苦悶,不停的嘆著哀氣。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