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爽朗大笑。
張如風老臉一紅,羞澀的將頭低下。
李世民散去笑容,“張卿,你獻良藥良術,惠及軍中將士,惠及天下萬民,此乃大功一件,朕任你為太醫院判,封安平縣公,朕希望你以后能繼續多加鉆研,爭為本朝之神農,青史留名享譽萬世。”
院判的官職為五品,僅次于太醫院正,是太醫院的二把手,縣公為從二品,爵位也不算低了。
李世民出手稱的上大方,自此,張如風在長安城也可算是一號人物了。
這要是擱在其他人身上,恐怕早都歡天喜地的謝恩了,但張如風卻是低著頭一言不發。
李世民有所疑惑的看來,李承乾連忙道:“張先生,還不趕緊謝恩。”
“臣,謝陛下恩賞。”
張如風終于開口了,李世民露出笑容,正欲再勉勵兩句時,卻又聽的他說道:“臣惶恐,陛下天恩浩蕩,臣愧不敢受。”
李世民眉頭一皺,“張卿,你可是對朕的封賞不滿意?”
“臣不敢。”張如風拱手道:“臣只是個醫者,所求所尋只為治病救人,高官厚祿非臣所想,陛下恕罪。”
“有功就需賞。”李世民不容分說道:“你獻良藥,立如此大功,朕若是不賞,讓世人如何看朕,不知道的,怕是還要說朕昏聵。”
李承乾也勸道:“是啊張先生,你不能因自個之快,而將父皇陷于不利之地啊。”
張如風一臉難色,猶猶豫豫許久,眼見李世民已有搵怒之狀,這才緩緩道:“臣斗膽,請陛下可換個賞賜。”
李世民臉色回暖,“卿想讓朕賞你什么?”
“臣斗膽,臣想開設一醫塾,專門教授治病救人之法。”
這要求,即簡單又純粹,在李世民的眼中,張如風就是個一心癡迷醫術,心中有大道之人,他想也不想的就答應了下來。
“好,朕讓工部,就在國子監的邊上,專門給你營造個醫塾。”
“臣斗膽,臣想將醫塾開設在城外。”
李世民大為不解,“張卿,城外多有不便,為何要在城外講學。”
“陛下,授醫與授文不一樣,學醫者,必要先從分辨草藥開始,臣當年學醫之時,家父曾說過,廬內讀書萬卷,不如行百里方圓,醫塾建在城外,日后學子出行尋藥更方便些。”
這理由聽著有幾分牽強,但細琢磨又有幾分道理,李世民點點頭,“那卿家自行選擇地方,挑好了知會工部一聲,由他們都建醫塾。”
“臣,謝陛下。”
張如風俯身作揖,李世民笑著扶起。
這時,民部的一眾大小官進來,匯稟近日修路遇到的一些問題。
李承乾和張如風隨即離開,等到從殿中出來,李承乾臉上的笑容更甚。
他笑的很燦爛,同時,又笑的很狡詐,這等復雜的笑容,讓張如風稍稍有些不安。
跟在李承乾的身后,張如風幾次開口想要問什么,但一時又不知該如何問,直到出了宮,坐上回昭陵的馬車,終是按耐不住,問道:“殿下,修建醫塾,真的是為了傳授醫道?”
李承乾毫不猶豫的點點頭,“當然了,這救病治人的岐黃之術,起于夏周興于春秋,傳承至今已有千年,可你說說,如今流傳下來的醫書有多少。”
張如風如數家珍道:“有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針灸甲乙經,玉函方,脈經,劉涓子鬼遺方,金匱要略,青囊書,還有……”
“行了,你不用挨個數了。”李承乾打斷道:“我敢肯定,流傳至今的醫書,絕對不超過五十本,你同不同意。”
張如風思慮了會,慢慢點點頭。
李承乾接著道:“醫家傳承千年,歷代行醫濟世者,加起來至少也該有個百八十萬了吧。”
張如風又點點頭。
“行醫之人如此多,傳承下來的正兒八經的醫書,卻是少的可憐,你覺得為什么?”
仔細的想想,張如風回答道:“因為書籍傳承不易。”
李承乾一笑,“如果書籍傳承不易,為何儒家的典籍傳承至今卻數不勝數,宮中藏書閣里的那萬卷書冊又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