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回到家中,買不起書就想法設法的去跟人借,也不管什么書,只要能借到一本,他都如獲至寶,連夜就開始抄寫,買不起紙,就抄在門板大小的木頭上。”
“就這樣多年,他讀了許多書,識得了許多學問,于是便想參加科考。”
“可他一個農戶之子,連寒門都算不上,最多稱得上一聲庶民,想考科舉,又是何等的難。”
“他父母,想遍了法子尋遍了門路,無可奈何之下,只能去縣府,跪求數日,終是見到了縣令,一番考校后,縣令對書生很是賞識,于是推舉他到州里應試。”
“在州府的考試中,這書生摘的桂冠,他滿心歡喜,自以為能就此一帆風順,來的長安參加科舉了。”
“可黔州只是個下州,按規矩只能推舉一人,雖說書生學問不俗,可家世實在低賤,這一個名額,自是落不到他的身上。”
“考舉無門,只能歸鄉操弄田地,父母傾注的半生心血,就此付之東流,父皇覺得,他的父母,可憐否,對這書生,公平否。”
這個故事很動人,李世民的腦中浮現出一道身影,好似就是那個書生,皇帝將其代入,不免有些動容。
李世民語氣緩和一分,“這與你所做之事,有何干系!”
李承乾仍舊沒有回答,仍是反問道:“父皇可有想過,改一改科舉的規矩。”
李世民瞳孔一震。
這些天來,不管是吃飯還是睡覺,他都在想,想李承乾到底為何幫助高德陽舞弊,他的目的是什么,能從中能獲得什么,不管是有的沒的,還是可能的不可能的,李世民都想了一遍,可他唯獨沒有想過,李承乾的目的,竟然是科舉。
改規矩,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是何等的難,李世民似是從哪聽過一句話,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難。
不用李承乾說,他也清楚,眼下的科舉制度,不公,非常的不公。
但是,這等不公是人為制造出來的啊,是他底下的那些肱骨愛卿們費盡心思琢磨出來的。
他們用這些規矩,編制出一道網,然后用這道網,將大多數人籠罩下去,只放出一二漏網之魚來,以此保證家族權勢的昌隆。
想改規矩,就要破了這道網,破這道網,就要得罪滿朝上下不少人。
權貴二字,寫起來容易,想改正,其中的風險無異于操一破木板,駛進狂風巨浪之中。
不得不說,李承乾很有膽量,他怕是真的吃了熊心豹子膽。
輕飄飄的一句話,若是外傳了出去,立馬就會被不少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李世民驚了,既驚于李承乾的膽魄,亦驚于他的志向。
而在震驚之余,卻又有著濃濃的欣喜,甚至都可說是竊喜。
不愧是他的兒子,不愧他苦心栽培,不愧他傾注了半生心血。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